Z区的隐蔽涵洞内,李纪恒正与阳关AI,进行着一次长达数小时的深度复盘。
他面前的全息屏幕上,昨天那场“点石成金”的每一个步骤,都被分解成了数万个数据节点,反复进行着推演和分析。
“博士,‘物质组合协议(MCSP-01)’己完成初步测试。”阳关的声音,清晰而稳定,“结论:该协议的转化效率,高度依赖高纯度能源的稳定输入,且对特定种类的微量元素,有强烈的催化反应。其风险在于,协议连续高功率运行,将导致‘氚核电池’的内部衰变周期,不可逆地缩短7.3%。但总体……可控。”
可控。
当听到这两个字时,李纪恒心中最后的一丝疑虑,也随之烟消云散。
他终于彻底确认,这并非一次性的、运气使然的机遇。这是一个可以被量化、被计算、被系统性运用与拓展的、可持续的成长工具。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李纪恒的“灰色工坊”,正式开张了。
他指导着林灿,从Z区各个不同的角落,带回了数十种在别人看来毫无价值的、成分各异的“废石”。
他将这些废石一一编号,然后在那个用废弃零件搭建的简陋工坊里,逐一进行着“MCSP-01”协议的转化实验。
过程枯燥,且充满了失败。有的石头在熔炉中,首接化为了无用的、漆黑的粉末;有的则只是产生了微弱的反应,消耗了大量能源,却只得到了一堆毫无价值的杂质。
但李纪恒没有丝毫气馁。
最终,在耗费了近三分之一的电池能源后,他成功筛选出了三种最有转化价值的岩石,并为它们分别建立了“配方-002”、“配方-003”和“配方-004”。
它们分别能提炼出“高强度纳米陶瓷纤维”和一种导热率极高的“能量传导介质”。
当他看着眼前那三小堆颜色、质地各不相同的、由他亲手创造出的高价值工业材料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绝对的掌控感,油然而生。
他想起了【玄武重工】那冰冷的评级系统,想起了曹展鹏那轻蔑的眼神,想起了“0级自然人”那个如同烙印般的标签。
但那些,都己经无法再伤害到他了。
“他们有他们的评级系统,有他们的规则,有他们那套用来定义‘价值’和‘废物’的标准。”他看着那些闪烁着微光的材料,在心中对自己说。
“而我,有我的‘物质组合协议’,有我的配方数据库,有我的能源核心。”
“从今以后,我不再是他们那个系统的使用者、反抗者,或者等待者。”
“我是我自己的系统。”
他没有立刻用这些珍贵的新材料,去制造任何武器,或是追求短期内的力量爆发。
他用那些“高强度陶瓷纤维”,仔细地加固了他们藏身的涵洞结构,让这里变成了一个足以抵御小型塌方的安全屋,并用剩下的材料,制作了两个能有效抵御高浓度辐射粉尘的“循环呼吸过滤面罩”。
他又用那些“能量传导介质”,为阳关AI的核心模块,制作了一层薄薄的、但散热效率极高的“散热保护层”,使其可以进行更长时间的、更稳定的复杂运算。
他利用这套刚刚建立的个人系统,完成了第一次无比重要的、实际的收益循环。他选择了最稳妥、最理性的方式,稳步夯实自己的“体能”(生存环境)与“认知能力”(AI性能),保持着“成长但不跃级”的、最低调的节奏。
但他很快也意识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
虽然他能“点石成金”,但他依然需要“石头”。
而获取这些蕴含着特殊微量元素的“废石”的唯一途径,就是继续以一个“0-级工人”的身份,在Z区的各个角落,进行着日复一日的、枯燥的“采矿作业”。
“我必须在【玄武重工】这个巨大的、无所不在的系统内部活动,利用它提供给我的、最底层的渠道,去获取哺育我个人系统的‘养料’。”
“在能取代它之前,我必须成为它体内,最安静、最无害、最不起眼的一个细胞。”
在一次外出“采矿”时,李纪恒远远地看到了另一支拾荒者小队,也在附近的区域活动。对方显然也发现了他和林灿,但没有靠近,只是其中一人,举起了望远镜,远远地、肆无忌惮地监视着他们。
李纪恒立刻察觉到了这道不怀好意的目光。
在接下来的采矿作业中,他的动作,开始变得“笨拙”起来。
他先是“不小心”,将那把刚刚用记忆合金修复好的采矿锤,弄坏在了一块坚硬的岩石上。然后又“运气很差”地,忙活了半天,只收集了不到任务额度一半的劣质矿石。
“博士,”阳关的声音在他脑中响起,“您的本次作业效率评定为……43%,低于B7区0级工人作业效率平均值。‘潜令-7号’协议,运行良好。”
李纪恒拖着那半袋几乎没什么价值的矿石,故意做出一副垂头丧气、筋疲力尽的样子,步履蹒跚地,向着远处的回收站走去。
但在别人看不到的角度,他的眼神,冷静得,如同一块刚刚从熔炉中取出、正在飞速冷却的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