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言情 > 今生相爱,我穿越到1987 > 第七十二章 薪火无涯

第七十二章 薪火无涯

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余韵尚未消散,老街便迎来了新的生机。晨光熹微中,青石板路上响起此起彼伏的自行车铃声,载着靛蓝草的板车碾过潮湿的苔藓,木桶里的艾草香混着刚出炉的烧饼味,在晨雾里氤氲成独特的市井气息。伊贝贝抱着一摞新设计的文创图纸,和穆春并肩走向非遗工坊,忽然被街角的喧闹声吸引。

"您瞧好了!这是用老纺车改造的咖啡机!"扎着脏辫的年轻人正眉飞色舞地向游客介绍,古旧的纺车轴上缠绕着铜制管道,随着木轮转动,研磨好的咖啡豆簌簌落入下方的滤网。旁边的小黑板写着歪歪扭扭的粉笔字:"传统转一转,咖啡香两岸"。

穆春忍俊不禁:"上次科技展上那个机械系学生,居然真把点子落地了。"他话音未落,工坊的门"吱呀"推开,李师傅探出半个身子,老花镜滑到鼻尖:"快来瞧瞧!省城大学的教授带着学生来做田野调查,把咱染坊的沉淀池都检测了个遍!"

工坊内热闹非凡。显微镜下,靛蓝菌群在载玻片上泛着幽蓝微光;几个学生围着电脑,用大数据分析着近百年来染布的时令规律。伊贝贝注意到墙角摆着个造型奇特的装置——生锈的织布机横梁上,嫁接了太阳能板和微型水泵,下方的玻璃容器里,几尾锦鲤正悠然穿梭在染布用的木盆间。

"这是'生态染坊'模型!"戴着圆框眼镜的女学生兴奋地解释,"我们把传统染坊的废水循环系统,和现代生态养殖结合了!"她点开手机APP,屏幕上的3D模型开始动态演示:染布废水经过植物根系过滤后,成为鱼塘的生态水源,而鱼粪又能转化为靛蓝植物的肥料。

伊贝贝正看得入神,突然听见传习班方向传来清脆的敲击声。推开门,周奶奶戴着老花镜,手把手教几个外国孩子制作锔瓷。瓷碗上的裂痕处,金线蜿蜒成独特的图案,有的像江南的小桥流水,有的则是变形的英文字母。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调试VR设备,准备将锔瓷工艺做成沉浸式教学游戏。

"这些娃娃说,要把锔瓷的'残缺美'做成NFT!"周奶奶笑得合不拢嘴,缺了颗门牙的牙龈在阳光下泛着粉红,"还说要给我拍个纪录片,叫《会说英语的锔瓷奶奶》!"

这时,穆春的传呼机突然震动。他低头看了眼,脸色微变:"省电视台要来做专题片,重点拍我们和高校合作的'非遗数字博物馆'项目。"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叠泛黄的老账本,纸页间夹着干枯的茉莉花瓣,"这是民国时期老街染坊的交易记录,孩子们正试着用AI复原当年的商业网络。"

拍摄当天,摄像机镜头扫过老街的每个角落。在非遗实验室,白发教授和扎围裙的染布师傅围坐在长桌前,争论着靛蓝发酵的最佳PH值;传习班的孩子们对着镜头展示自己设计的"赛博虎头鞋",鞋帮上的LED灯随着音乐闪烁;而在屋顶的露台上,几个年轻人架起首播设备,向百万网友展示如何用竹编技术制作无人机防护罩。

"您觉得非遗的未来在哪里?"记者将话筒递向伊贝贝。她望向远处正在安装智能导览牌的工人,那些牌子既能用方言讲述老街故事,又能切换成多国语言模式。

"在年轻人的眼睛里。"她指了指不远处,小周正带着几个孩子用无人机拍摄老街全景,准备制作数字沙盘,"他们既能看到百年前染缸里的月光,也能看见未来元宇宙里的非遗星辰。"

深夜,老街渐渐安静。伊贝贝和穆春坐在工坊的屋顶,脚下是蜿蜒的青石板路,远处的霓虹与天上的星河遥相呼应。穆春变魔术般从背后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两枚银戒指,戒面刻着相互缠绕的靛蓝藤蔓,藤蔓间镶嵌着用碎瓷片拼成的星星。

"李师傅帮忙打的。"他将戒指套在伊贝贝指间,"碎瓷是孩子们做锔瓷时剩下的边角料,星星...就当是我们收集的每一个非遗火种。"

话音未落,手机突然响起急促的提示音。伊贝贝打开一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的邮件——老街的"非遗活态传承生态系统"项目,被列入全球优秀案例库。邮件附件里,是世界各地非遗传承人发来的视频祝福:非洲的木雕艺人展示着融合中国榫卯结构的作品,日本的染布师分享着从老街蓝染中获得的灵感,就连北极圈的因纽特人,都用传统刺绣技法绣出了老街的牌坊。

"你听见了吗?"穆春突然握住她的手,侧耳倾听。夜风掠过青瓦,带来若有若无的欢声笑语。传习班的窗户还亮着灯,隐约能看见孩子们趴在桌上设计新纹样;工坊里传来机器的嗡鸣,那是3D打印机在赶制送往国外展览的非遗展品;而在更远处,新落成的非遗主题民宿外,几个游客正跟着老街居民学唱改编版的评弹。

这些声音,渐渐汇聚成一首独特的交响。它既保留着千百年前的韵律,又注入了新时代的节奏;既有老匠人的谆谆教诲,也有年轻人的奇思妙想。伊贝贝靠在穆春肩头,突然想起初到1987年时的惶恐与迷茫。那时的她以为,自己要对抗的是时光的流逝,是传统的消逝。

可现在她终于明白,真正的传承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刻。就像老街的青石板,历经百年风雨,却因无数行人的足迹而愈发温润;就像靛蓝染缸里的菌群,在岁月的发酵中,孕育出独一无二的色彩。

"他们说我们在创造历史。"伊贝贝轻声道,望着夜空中划过的流星,"但我觉得,我们只是点燃了更多的灯。"

穆春将她搂得更紧,戒指上的碎瓷星星在月光下闪烁:"你看,这些灯己经连成了银河。以后,会有更多人加入,让这条星河照亮每个角落。"

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咚——咚——"的节奏里,老街沉入了甜美的梦乡。而在梦乡之外,非遗的火种正以难以想象的方式蔓延:它化作数字代码在云端跃动,变成文创产品走向世界,又以最质朴的模样,生长在每个热爱传统的人心里。

伊贝贝和穆春知道,他们的故事远未结束。在1987年的时空坐标上,他们种下的不仅是非遗传承的种子,更是对文化根源的坚守,对创新可能的信仰。而这份坚守与信仰,终将如同永不熄灭的星火,在岁月的长河中,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归途。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