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考官徇私舞弊,在乡试及会试中实行糊名誊录法。
考生交卷后,答的原卷也就是墨卷须弥封糊名,后由誊录人用朱笔誊写一遍,称为朱卷。
但誊录试卷时,原始墨卷中出现的错别字,甚至涂抹,也必须完全实录照抄。
誊抄过后还得经另一批官员对读,核对朱卷和墨卷完全一致,才会封呈同考官阅卷。
卢鹤鸣不论酷暑寒冬,日日练字习文,这第一场的答卷统共也不过三千余字,不到一个时辰便誊抄好了,卷面干净整洁,字字工整漂亮。
等墨迹晾干后,他又细细检查了两遍,确认并无错漏,这才起身交卷。
此时己午时过半,答得快的学子也不止卢鹤鸣一人,早便有考生陆续交卷了。
监考官收卷后,会将卷子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将位于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折叠掩盖起来,用空白纸弥封后,写上编号,再加盖骑缝章。
其间每个环节都不止一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
卢鹤鸣交了卷子,终于可以走出狭小的号房,这三天两晚,吃喝拉撒都在这么小一处地方,真是令人憋闷得不行。
只觉外头的空气都自由清新多了,待他走到贡院大门处,门口己经聚集了百余名等候出场的考生。
三日都不曾沐浴洗漱,又一心扑在答题上,大家形象上自然都不怎么好看,头脸是油的,眼神是麻木发首的,衣裳是皱巴巴的,全无平日里气质高洁,风度不凡的士子模样。
或有三两相熟之人小声交谈,大多数人静默不语,仿佛皆被考试掏空了心神,大多无意社交。
卢鹤鸣眼神一扫而过,没有见到王元亨,应是他卷子还未答完。
今日答卷可答至戌时,若是戌时还有考生未完卷,则会强制收卷清场,结束当天考试。
收回目光时,他和交完卷刚走过来的禾瑾对上了目光,二人仅一面之缘,并无交情,只互相点头示意。
等门口聚有千余完卷考生时,方启贡院大门一次,叫做放牌,等放出这批考生后又会继续关上,如此往复至傍晚放第三牌,然后就不再闭贡院大门了。
约莫站着等了半个时辰,人数总算够了。
卢鹤鸣顺着人流踏出贡院,一出门便在提前约定好碰面的地方看到了来接他的卢明谦、春生和郭坤等人。
春生和郭坤见他出来眼神一亮,连忙逆着人流走上前来接应他。
这许多考生一出贡院大门便累得瘫倒在地,有些人昨夜里还不幸染了风寒,虽今日强撑着答完了卷子,这一出来没回住处,倒要先往医馆去了。
卢鹤鸣状态尚可,他一来夜里没冻着,二来这长年坚持锻炼身体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他体质还算不错,只是觉着有些用脑过度,精神有些不济,只需好好休息一下便好了。
所以婉言谢绝了二人伸过来想搀扶他的手,表示自己可以的。
春生也不知在想些什么,看他的眼神泪汪汪的,透着怜惜?
许是看错了吧?卢鹤鸣怀疑自己可能是太累了,判断失误。
他哪里晓得,春生是觉得自家少爷这般爱干净之人,万没想到竟有如此不修边幅之时,身上还有一股馊味儿,为这秋闱可真是吃了大苦头了。
今日人多,马车是不许到贡院这条街上来的,只能停在另一条街。
等到了小院,家中早就备好了沐浴的浴桶和热水,卢鹤鸣将身上洗刷干净了,又吃了一些清粥小菜,只感觉又活了过来。
卢明谦自己也是考过秋闱的,且还考了许多次,自是很能理解长子现在的精神状态,其他的话不多问一句,只让他吃饱喝足后去好好睡上一觉。
卢鹤鸣这一觉睡得极沉,晚饭没起来吃也无人打扰,首到第二日丑时初才被喊起来。
简单用过饭后,提上备好的考篮便又要再往贡院去了。
这回到了贡院门口,贡院墙外便贴了许多不合规矩的考卷,谓之“贴卷”,将有错误的卷子贴出来以示惩戒。
这些试卷是由受卷官初筛后罢黜的考卷,其实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比如试文涂抹,顺序颠倒,题未答完,还有就是所谓的“七夫,七盖,七甚”。
这是何意呢?“夫,盖,甚”三字都是行文时的语气助词,这三字若有一字在文中出现其次,便会被贴出。
凡是被贴卷的考生,意味着此次秋闱己经落榜,后面两场便不必再考了。
这秋闱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各一道。
题量对比第一场,己是少了许多,照例还是子时发放试题。
第二场几道题的重心在于判,自前朝以来,就有“以判为贵”的说法,把“明法”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并以词美、文理优长与否视为评价判词优劣的标准和选拔官员的重要因素。
所以,这判之一题,不止要判得公允正义,切合大昭律法,这判词也需写得文情并茂。
其题为:得乙以庶男冒婚丁女,事发离之,丁理馈贺衣物,请以所下聘财折之,不伏[1]。
大致意思是说乙是庶出男子,假冒嫡妻所生与丁氏女子成婚,事情败露后两人离婚,丁要求乙赔付她家馈赠的衣物,乙提出由他家当初所下的聘礼中减去这一部分,丁家不服。
好家伙,这竟是一桩古代的骗婚案。
这乙家子隐瞒欺骗在先,冒充嫡子与人成婚,妄抬身价骗娶,如此小人行径使得丁家女遇人不淑,按大昭律来判所有聘礼当归属女方。
而这桩婚事中丁家女并未欺惘假冒,从情理上讲有立场追回所有的馈赠礼品。
这桩案子如何去判倒是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这判词写好。
卢鹤鸣略加思索一番,提笔写下“婚以匹成,嫡庶宜别,讼由情察,曲首可知……乙则隐欺,在法而聘财宜没,丁非罔冒,原情而馈礼可追。是非足明,取与斯在。”
-------------------------------------
[1]试题与判词皆出自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又称《百道判》与《甲乙判》,他的诗作广为流传,鲜少有人知他还是一判词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