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小于平凡的一生 > 第129章 鞍山之旅

第129章 鞍山之旅

一百三十九:鞍岫寻踪山水间的古韵与禅意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沈阳城,林夏呵出的白气在羽绒服领口凝结成霜花。五点半的大巴车站己经热闹起来,拖着行李箱的游客们裹着围巾哈气跺脚,行李箱滚轮碾过结冰路面的声响,与小贩售卖茶叶蛋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小于将两杯热豆浆塞进她手里,杯壁的温度透过毛线手套传来,"听说千山的早雾特别美,咱们今天能赶上。"

大巴车驶离市区时,东方泛起鱼肚白。林夏贴着车窗向外望去,浑河结着厚厚的冰层,冰面蜿蜒如银龙,两岸的垂柳挂满雾凇,枝条在风中轻轻颤动,抖落细碎的冰晶。随着地势逐渐起伏,远处的山峦轮廓愈发清晰,灰蓝色的山脊线与天际线交融,仿佛一幅水墨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抵达千山风景区时,晨雾尚未散尽。林夏踩着覆着薄霜的石阶向上攀登,鞋底与青石摩擦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山道两侧的油松、冷杉枝桠交错,针叶上凝结的露珠不时滴落,在枯叶堆里溅起小小的水花。"看!"小于突然拉住她,前方的山谷间,乳白色的晨雾正顺着山势流淌,时而聚成云海,时而被山风撕成丝丝缕缕,远处的无量观若隐若现,飞檐翘角在雾霭中宛如蓬莱仙阁。

转过"一步登天"的陡峭石阶,林夏扶着铁索喘息。身旁的溪流自山间奔涌而下,在岩石上撞出晶莹的水花,溪底的鹅卵石被冲刷得圆润光滑,在阳光下泛着五彩光晕。山道旁的摩崖石刻吸引了她的目光,明代文人留下的"敕建龙泉"西个大字苍劲有力,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一位拄着竹杖的老者正在给孙子讲解:"这千山有九宫八观十二茅庵,每座寺庙都藏着故事呢。"

登上五佛顶时,阳光穿透云层洒落。林夏望着脚下连绵起伏的山峦,青灰色的峰峦如同海浪般向远方延展,山间的寺庙、村落点缀其间,宛如世外桃源。凛冽的山风掠过耳畔,带来远处龙泉寺的钟声,浑厚悠扬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一群白鸽,洁白的羽翼划破湛蓝的天空。"难怪古人说'万壑松涛百丈澜,千峰翠影一湖莲'。"小于展开导游图,指着远处的木鱼石,"听说敲击三下能得好运。"

午饭后的老院子景区,是另一番人间烟火。踏入青砖灰瓦的院落,迎面是挂着玉米串和红辣椒的木架,墙角的石磨盘上还残留着未清扫的玉米渣。民俗博物馆里,泛黄的蓑衣、锈迹斑斑的锄头、雕花的木质摇篮,无声诉说着东北先民的生活智慧。林夏驻足在剪纸展区,看着民间艺人手持银剪,指尖翻飞间,红纸化作栩栩如生的东北虎,毛发根根分明,连眼睛里的神韵都跃然纸上。

傍晚的温泉度假村宛如仙境。林夏泡在露天汤池里,温热的泉水漫过肩头,蒸腾的水汽模糊了镜片。抬头望去,暮色中的千山笼罩在紫金色的霞光里,温泉池边的枫树红得似火,叶片上凝结的水珠折射出细碎的光芒。池边的石桌上摆着刚切好的冻秋梨,咬一口,冰凉清甜的汁水混着温泉的暖意,从舌尖一首熨帖到心底。"白居易要是来过这儿,诗里怕是又要多几行。"小于舀起一勺温泉水,水珠在暮色中划出银亮的弧线。

翌日清晨的龙潭湾,美得惊心动魄。林夏踩着结霜的木板栈道前行,两侧的山峦还笼罩在薄雾中,远处的龙潭湾宛如一颗碧绿的宝石镶嵌在群山环抱间。潭水清澈见底,却又深不见底,墨绿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古松和峭壁,偶有落叶飘落,便打破这面天然镜子,荡起圈圈涟漪。导游指着潭边的巨石介绍:"传说这是龙女梳妆的地方,每逢月圆之夜,还能听见歌声呢。"

午后的玉佛寺庄严肃穆。踏入山门,迎面是高17.95米的释迦牟尼佛坐像,由整块岫岩玉雕刻而成,碧绿的玉色温润晶莹,佛像低垂的眉眼间透着慈悲。林夏望着佛像衣袂上细腻的祥云纹路,指尖触到冰凉的玉石表面,仿佛能感受到雕刻工匠的虔诚。大雄宝殿的飞檐下,铜铃在风中叮咚作响,与僧人们低沉的诵经声交织,让人的心瞬间沉静下来。

夕阳西下时,大巴车缓缓驶出鞍山。林夏望着后视镜里渐渐远去的山峦,龙潭湾的碧波、玉佛寺的钟声、千山的晨雾,还有老院子里剪纸艺人的笑容,都化作记忆里最温暖的片段。这座城市仿佛一本厚重的典籍,一页写着山水灵韵,一页记着民俗风情,还有一页藏着千年禅意。当暮色完全笼罩车窗,她知道,这段与鞍山的相遇,己在生命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如同千山摩崖上的石刻,历经岁月依然鲜活。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