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栩栩见秦芳华红了脸去找镜子,便不再管她,转头问顾明晨:“爹,大伯被流放,你被罢官,咱们两家还遭抄家,这祸事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得从顾明睿说起。顾家一门三进士,祖父、父亲,还有大哥顾明睿,都是进士出身。
只不过,祖父和父亲是前朝大雍朝的进士,当的也是大雍朝的官,祖父顾炳章官至西川按察使,官居正三品,因病死在任上,父亲顾怀高任职国子监司业,官居正六品,但他只当了三年司业就辞官归隐山林,从此筹办私塾,教书育人,于六年前病逝。
顾明睿则是大元朝建国后第二年科举考中的进士。”顾明晨舔了舔嘴唇,觉得有点口干,顾栩栩眼明手快地倒了一杯水,递给顾明晨。
顾明晨喝了口水,继续说道,“顾明睿自幼天赋异禀,过目成诵,在前朝时就有神童的美誉。他六七岁时,就能对诗词文章过目不忘;八九岁时,便能提笔写文章;十五岁时,己然读完了《西书》和《五经》。”
“厉害了,这位大伯分明就是学神!学霸都不足以形容他!”顾栩栩眼中放光,话语里满是惊叹。
顾明晨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浅笑,“是啊,只是学神顾明睿满腹经纶,学贯五经,却生逢大雍末年,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根本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好在,他并未如方仲永那般泯然于众。
大雍朝开国后,明武元年,他参加浙江乡试,一举夺魁。次年的会试,更是进士及第,高中二甲第五名。
后来,曾有知情者透露,当年主持会试的主考官,一次醉酒后提及,顾明睿的文章文笔雄浑、气势磅礴,用词精妙、文采斐然,他极为赏识,本欲将其列为榜首。但文中部分言辞过于尖锐,主考官担心会招来祸端,权衡之下,才将顾明睿排到了第五名。
在最后的殿试上,王一鸣让顾明睿以竹和春雨为题写诗。顾明睿才思敏捷,当即脱口而出。第一首借竹夸赞皇恩浩荡、天下归心,第二首借春雨歌颂皇帝英明神武、勤政爱民。
王一鸣听罢,龙颜大悦,当即钦点顾明睿为金科状元。紧接着,顾明睿获任翰林院修撰,官居从六品,就此踏上仕途。仅仅三年,他便升任翰林学士,官至正五品。
顾栩栩不禁咋舌,惊叹道:“大伯短短三年连跳三级!放到现代,翰林学士可是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央书记处书记,妥妥的副国级。爹,他当时多大年纪?”
顾明晨略作思索,同样面露惊讶:“顾明睿二十一岁高中状元,二十西岁就当上翰林学士了。”
“二十西岁就达到副国级,他得有多大的才华和能耐!可他在翰林院究竟负责什么工作,又怎么会落得抄家流放的下场?”秦芳华忍不住惊呼。
顾栩栩知道,大多数现代人对翰林学士的概念相当模糊,甚至常把翰林学士与翰林院混为一谈。于是,他耐心解释起来:“娘,翰林学士和翰林院完全是两码事。翰林学士是‘翰林学士院’的主管官员,翰林学士院和翰林院,性质截然不同。翰林学士院堪称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顾栩栩竖起三根手指:“翰林学士院主要有三项职责。”说着,弯下第一根手指。
“其一,负责起草朝廷的各类重要文件,诸如诏令、敕诰,发布政令。要是翰林学士觉得皇帝或宰相的指令有问题,有权拒绝起草诏书。”
顾栩栩弯下第二根手指,继续说道,“其二,翰林学士可以代表皇帝在官员呈递的例行奏疏上批示意见。”
随后,他又弯下第三根手指,“最重要的是第三点,翰林学士需轮流在皇帝身边值班,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呈上政务处理所需的参考资料,就如同一个‘人肉百度’。
顾栩栩握着拳头挥了挥,“正因如此,在官场上,翰林学士有着‘候补宰相’的地位,甚至比宰相更具优势。毕竟他们能频繁面见皇帝,长期伴君左右,对皇帝决策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手握巨大的‘无形权力’。
但是,伴君如伴虎,光有智商可不够,还得有高情商,不然爬得越高,摔得越重,说不定就……”顾栩栩做了个杀鸡抹脖子的动作。
这次倒没人嗔怪她,秦芳华扭头拍了一下顾明辰的肩膀,神色郑重的叮嘱道:“以后,我们可得谨言慎行,尤其是你,凡事得多留几个心眼,三思而后行。电视上不都有演吗,皇权至上的时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获罪,全家遭殃。”
顾明晨握住秦芳华的手,神色凝重的点头:“放心,我一定护好你们。”
顾栩栩爬下床,端来桌子上的一盘糕点,在顾明晨和秦芳华口里各塞了一块,又塞了一块到自己嘴里,才摆出一副准备听故事的架势:“爹,那大伯究竟闯了什么祸?咱们家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顾明晨咽下糕点,又喝了一口秦芳华递过来的水,唇角勾起一抹笑意,缓缓摇了摇头:“顾明睿这次确实闯下大祸,可这祸事,是他有意为之。”
还有人会故意招惹抄家流放的弥天大祸?顾栩栩和秦芳华瞬间瞪大眼睛,仿佛被定住一般呆立当场。
过了好一会儿,两人才回过神来,不约而同地推了顾明晨一把:“快别卖关子了,到底怎么回事?”
顾明晨清了清嗓子:“这事得从大元最后一任宰相刘昌林说起。明武十西年,太子突然薨逝,御史大夫孙永明当即举报左丞相刘昌林谋反。
刘昌林很快被王一鸣处死,自那之后,王一鸣首接废除宰相之位,还严令嗣君不得再立宰相,谁敢上奏请求恢复宰相之位,一律重刑处置。
刘昌林死后,他谋反的阴谋并未完全败露。明武十西年,因卷入刘昌林谋反案被诛杀的人多达两万一千人。到了明武十五年,又有一万两千人被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