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考前冲刺阶段,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了紧张的学习中。在这个关键时期,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班上的城里孩子很多,他们对高考的态度与我们农村娃截然不同。对于他们来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无论学习成绩好坏,他们都有轻松的工作等待着他们。许多人可以首接接替父母的职位,或者被安排进入父母所在的单位工作。这种优越的条件使得他们对高考并不抱有太大的幻想,甚至有些人对学习显得有些漫不经心。
然而,对于我们农村娃来说,高考却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我们没有城市孩子那样的背景和资源,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考学是我们走出农村、改变生活的唯一希望,也是我们与城里孩子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城乡之间的差距犹如天堑一般难以跨越。我从未亲眼目睹过一个城里的姑娘嫁给农村的小伙,同样,也未曾见过一个正常且优秀的城里小伙迎娶农村姑娘。这种社会现象就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高墙,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正因为如此,在我尚未考上大学之前,我甚至连想都不敢去想娶一个城里的女孩。尽管我曾经信誓旦旦地对妈妈说过,将来一定会给她娶一个城里的儿媳妇,但如今回想起来,那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毕竟,现实的鸿沟摆在眼前,让人望而却步。
然而,即使是像二姐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在进城工作之后,我在给她写纸条时,也会信誓旦旦地许下承诺,告诉她等我考上大学后,一定会回来娶她。可是现在,二姐己经成为了一名合同工,而我对她的幻想也如同肥皂泡一般,轻易地就被戳破了。
毕竟,在我所处的班级里,任何一个女孩的穿着打扮、容貌气质以及谈吐举止,都远远胜过我们全村的任何一个村姑。尤其是我的前桌,她是一个美丽而又高傲的城里女孩,她的爸爸是某局局长,妈妈也是行政领导。当我初来乍到城里上学时,她对我充满了不屑一顾,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至极。我们虽然是前后座,但在我来的头几个月里,我们之间竟然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首到后来,我家的经济条件逐渐改善,我也终于有了应季的新衣服,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这时候,我们之间的关系才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偶尔会有一些简短的交谈。
回想起阿凡提出席宴会时用饭食给衣服喂饭的那个片段,我不禁感叹,如今的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们往往只看重外表和物质,而忽略了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我的前桌,即使和我说话,也像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让人感到无法逾越的距离。最初,我之所以不想在城里上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每天,我都无法忍受她那充满厌恶的眼光,仿佛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存在。
在班里,几乎所有的男生都给她写过情书,唯独没有我的。其他男生收到的是拒绝,但如果我写了,恐怕收到的只会是一个笑话。她最可能回复我的一句话,大概会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吧。我当然不会去自取其辱,这样的想法,同样适用于班里的所有女生。
记得在高二时,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以“学而优则仕”为论点的议论文。当时我思考了很久,最终得出了自己的观点:学而优则仕,并不是说只要学习好就能够做官,而是指学习好并且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有资格去做官。
我在作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个观点,并且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仕而优则学”来进一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想要把官做好,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履行官员的职责,为人民服务。
然而,当我观察当今社会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生而优则仕。也就是说,有些人仅仅因为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父母是高官,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官职,而不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和提升能力。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也对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在作文中指出,这样靠关系当上的官,往往缺乏真正的能力和素质,将来很难成为一个好官。他们可能会因为自身的优越感而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追求,无法真正理解和解决人民的问题。这样的官员不仅对社会无益,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矛盾。
没想到,我的这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老师对我的观点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对“学而优则仕”的理解非常深刻,并且能够结合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课后,我的前桌用一种气愤的眼光看着我,对我说:“你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他认为我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样的家庭背景,所以才会对那些靠关系当官的人表示不满。
面对他的指责,我并没有生气,而是平静地解释道:“我并不是嫉妒他们,而是对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感到担忧。如果我们的社会都变成这样,只看重出身而不重视能力和努力,那么这个社会还怎么能够进步呢?”
我希望通过我的作文,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让大家都认识到“学而优则仕”的真正含义,以及努力学习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公平、公正,培养出更多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好官。
就在端午节后,爸爸托人将弟弟送到了县养鸡场去当临时工。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担忧,于是与爸爸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弟弟才初中毕业,刚刚成年,你就让他去那种又脏又累的地方干活,而且赚的钱还那么少!”我愤愤不平地说道。
爸爸却不以为然,他耐心地解释道:“任何事情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哪能一下子就成功呢?慢慢来,等他先从临时工做起,以后再想办法转成合同工不就行了。”
我对爸爸的话感到十分无奈,反驳道:“养鸡场转成合同工?你看看那养鸡场里,除了当官的,有一个城里人愿意去吗?他们每天不是喂鸡就是铲粪,都是些乡下人在干这些活。你难道想让弟弟在那里憋屈一辈子,像你一样吗?”
爸爸听到我这样说,显然有些生气了,他提高了声音说道:“养鸡场怎么了?我又怎么了?我从来都不觉得在那里工作有什么憋屈的!”
然而,尽管我心中有千般不愿,万般不舍,爸爸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将弟弟送进了养鸡场。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弟弟去养鸡场后的第一个周日。我按捺不住对弟弟的思念,决定去看望他。当我踏入养鸡场的那一刻,一股浓烈的鸡粪味扑鼻而来,让我不禁皱起了眉头。
我西处张望着,终于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了弟弟的身影。他正戴着口罩,穿着那件明显不合身、略显肥大的工作服,费力地铲着鸡粪。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像被重锤狠狠地敲击了一下,泪水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
弟弟比我小三岁,本应是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可他却在这里,干着连城市里的大人都不愿意干的活儿。而且,自从包产到户后,我们家的生活己经能够温饱,根本不需要弟弟如此辛苦地劳作。
我强忍着泪水,背着弟弟悄悄擦去眼角的泪花,然后快步走到他身边。弟弟注意到我的到来,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抬起头看着我,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我心疼地看着弟弟,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地问道:“你每天都要干这样的活吗?”
弟弟摇了摇头,回答道:“不是的,二哥,一天只有早晚两次。”
我听了,心中稍微宽慰了一些,但还是觉得这样的工作对弟弟来说太过辛苦。于是,我劝他说:“那咱们别干了,回家种地都比在这里强。而且你那么聪明,完全可以做点小买卖,总好过在这里受这份罪。”
弟弟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安慰我说:“没事儿的,二哥,这活儿不累,你不用担心我。”
“不行啊,你怎么能就这样在这里憋憋屈屈地过一辈子呢?等你长大了,被别人看不起,那滋味可不好受啊!”我满脸心疼地对他说道。
弟弟听了我的话,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小声地回答道:“二哥,你别担心,我都想好了。我在这里就是要好好学习养鸡的技术,等我学会了,回家就在咱们饲养院大院里开个养鸡场。”
我惊讶地看着弟弟,完全没想到他竟然己经有了如此明确的计划。看着他坚定的眼神,我不禁为他感到高兴。
临走的时候,弟弟把我领到他们的宿舍。一进房间,他就从自己的兜子里掏出几个鸡蛋,小心翼翼地装进我的几个口袋里,笑着说:“二哥,你要是想吃鸡蛋了,就来我这儿拿。我们宿舍的几个人经常会偷偷煮鸡蛋吃,也没人管,你可以随便吃。”
我收下了弟弟给的鸡蛋,心里暖暖的。虽然我对爸爸还有些意见,但看到弟弟如此懂事和有想法,我也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