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北平是元朝大都,城墙高大厚实,护城河的水面宽阔,深不见底,易守难攻,北平城在世子朱高炽带领下,士气澎湃,以两万军队抵挡住了几十万大军,朝廷军队攻城的气势立刻就被压了下去。
原本在北平西边的阜城门,被朝廷军队在都督翟能父子的带领下己经攻进了城门,但是李景隆怕被他们夺走头功,下令等待大军一同进城。
当晚朱高炽带领燕军在城墙上泼水,现在己是寒冬,滴水成冰,城墙上一夜之间结成了冰场,第二天再战时候,城墙己经无法攀登。
李景隆就这样因为好大喜功失去先机,不得不说,有这样的对手,是燕王朱棣的运气,运气从来都是实力重要的一部分。
战况就如此胶着几个月,燕王终于要返回北平。
朝廷探子送回军报,李景隆看着手中的军报,差点咬碎了后槽牙。
燕王朱棣获得了大宁的精兵强将,带领宁王的精兵还有朵颜三卫的骑兵,日夜奔驰,奔赴北平而来。
农历十月二十一日,朱棣率军进入松亭关,李景隆率兵撤退,退回郑村坝,做好迎战准备,一场生死大战即将开始。
李景隆天天在郑村坝守着,前面要面临的是燕王朱棣的强兵悍马,后面还有一个妖怪洞窟虎视眈眈,整天提心吊胆,草木皆兵,让他的军队日夜防守,等了半个月朱棣也没有回来,士兵们全部疲惫不堪。
反观朱棣军队,既然朝廷军队己经从北平城撤退,便不再焦急,沿途休整队伍,慢慢进军,军马精气十足,休养生息。
终于,在农历十一月初五这天,燕王军队行军至郑村坝,全军列阵以迅雷之势攻打李景隆大军,这场大战朵颜三卫的骑兵成为燕军冲锋陷阵的主力,这些蒙古的骑兵身手矫健,如入无人之境。
虽然朝廷军马被狠挫了士气,但是五十万的人数不是假的,他们训练有素,被骑兵冲散以后又迅速集结,重新列阵厮杀。
几十万的军马就在荒漠上,为了一场政治争端,拼死搏杀,血液浸满了这片土地,从红色染成黑色。
地上无数尸首,被马蹄践踏。
人的死亡,就像水滴进了水里,只泛起了一点点波澜。
这场大战从中午一首持续到傍晚,天色昏暗下来,是敌是我都分辨不出来,双方终于鸣金收兵,各自后退。
北平的冬天刺骨的寒冷,激战后的冬夜,更是让人感到寒不可耐。
朱棣回到战营,点起篝火取暖,燕王常年在军中,军中将士们都与他熟络,也都凑了过来,想要暖一暖冻僵的身体。
张玉想要喝退他们,被朱棣拦下。
“让他们都过来吧,都生起篝火取暖,他们都是勇士,是我们的兄弟。”
“派人去贡掌柜那里多买些好酒,给大家暖暖身体!”
将士们心中感动,朱棣贵为亲王,不但没有王爷架子,冲锋陷阵杀在最前方,休息时候也与大家同甘共苦,自己这条命,如何不能给他,他要反朝廷,那一定是朝廷的错,我们燕王能有什么错?
而我们的大将军李景隆,此时怎么会跟将士们一起烤火呢,他的道心早就碎成了渣渣,脑子里回想的都是白天大战时候的惊险,赤热的血液溅满他年轻的面庞,多少士兵站在他面前,才让他躲过一把把长枪。
那些长刀擦过他的喉咙,还有那个怎么也打不到的诡异的杂货店,那里出现的冲天的火炮,都让他毛骨悚然,天命当真在燕王朱棣那里吗?于是李景隆不顾军令,连夜下令拔营南逃。
第二天天亮时候,燕王军队严阵以待,却发现李景隆带着几十万军马逃走了,到处都是丢弃的武器和粮草,还有很多战士的尸体。
朱棣派人收缴了武器和粮草,将敌军的尸体也妥善安葬,他们没有对错,都是父皇的子民,朝廷派他们打哪里,他们不得不打。
这场轰轰烈烈的北伐大战,就这样潦草狼狈的收场。
魏安安不得赞叹,燕王朱棣拥有一个完美帝王所有优秀的品质,对亲近之人及其厚待,对敌人绝不手软,史书上对他的评价,除了得位不正这一点,其他无可指摘。
燕军这次大获全胜,回归北平城,朱棣连铠甲都还没卸下,急匆匆来看受伤的燕王妃。
“妙云,是我对不住你。”
燕王妃看着自己清瘦很多的丈夫,心疼不己:“殿下,北平我们守住了。”
魏安安识趣的退了出去,不再打扰这对久别重逢的夫妻。
————
时间很快到了十二月,如今的大窑村又开始重新忙碌,大战褪去,大窑村没有任何损伤。
如今己是隆冬时节,地里没有什么活计,大家开启了“猫冬”生活。
村民们从地窖挖出自家的家伙事,风风火火的收拾院子,劈柴挑水,忙得不亦乐乎。
有心的人己经开始提前准备过年的东西。
之前赵老太太和她两个儿子被李景隆带走,后来再无消息,听说有人在郑村坝的荒地边见过他们的尸首。
赵家大儿媳邹春兰没了娘家和婆家,自己带着一个儿子,村里人又不待见她,最近总是跑来李嫂这里示好,李嫂没有理会她,那天就是这个大嫂撺掇赵老太太把自己闺女换给别人吃,她要是轻易原谅了伤害自己的人,那她就活该天天被人欺负。
李嫂又去河里打了几条鱼,来给贡掌柜送来。
她来到店铺门口,看着这里己经坐了不少人,这些人也不怕冷,就站在门口聊天,贡掌柜在他们心中就是活神仙,靠的神仙近一点,也觉得心安。
他们怕打扰贡掌柜生意,就是魏安安盛情邀请,也没有进去。
李嫂跟门口村民笑着闲聊几句,拎着鱼走进杂货铺,杂货铺里有不少村民送来的东西,有小点心,有小果子,有新奇花样做的帽子、围裙,有的把家里的字画还有瓷器都拿来,村民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