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重回大窑村

燕王军队势如破竹,兵马粮草准备充足,仅仅三天拿下北边三个重要城池。

这些城池的守将大多都是燕王旧部,或者曾经跟随燕王出征,心中敬重信任燕王,一旦燕王与朝廷对峙起来,这些守将自会站在他这边,这样的情况是朝廷始料未及的。

曾经燕王府一万五千八百人的守卫,被建文帝从王府调出,调至各个北方关塞,如今燕王起兵,他们从关中里应外合,破开城门,燕王没有费多少力气,就从北方各处集结了几万大军。

朝廷这边被打得猝不及防,他们没有想到燕王速度竟然这么快,不过他们并不认为燕王这点兵马能掀起什么波澜,朝廷是以天下之力,来对付藩王的一隅之力。

很快,建文帝在朝中选派统帅,征讨朱棣。

可是,如今朝中有经验的武臣基本都被先皇朱元璋杀尽,拿不出能征善战的将军,这也是大明王朝二世而亡的根源。

最终这位年轻的皇帝选择了朱元璋的外甥孙子,曹国公李景隆。

建文帝为这位年轻的将领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金鼓齐鸣,乐声大作,亲自将他送出午门,为他饯行,准许他一切便宜行事,可以不用等朝廷命令,自己现行决定。

很快李景隆集结了五十万大军,满心得意的向北平出发,燕王八百府卫对抗五十万大军,岂不是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死?

魏安安见如今北平城内基本平定,向燕王妃告别,回到杂货铺。

如今形势己定,不用再从密道里悄悄输送粮草和武器,一辆辆粮车不断从大窑村输送出来。

回到大窑村,魏安安让赵里长赶紧将地里能收割的粮食,青菜,全部收回家,朝廷大军即将压境,不能耽误。

赵里长不敢耽误,当即就开会嘱咐,地里一粒粮食不要落下,现在就收,家里打好地洞,将贵重的家具都藏进地洞里,霎时间,大窑村又开始忙碌起来。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曹国公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己经行进到郑村坝,大军在这里驻守,随时攻进北平城。

燕王虽然攻下几座城池,手中兵力还是不能与朝廷的五十万大军抗衡,燕王绕道北边,找宁王借兵,北平城由燕王妃和世子朱高炽带领两万军队守城。

很快,大窑村源源不断输送粮草的马车被李景隆的探子发现,探子立马回军营上报,李景隆对此嗤之以鼻,一个小破村子,能有多少粮食,竟然说源源不断的往北平城输送粮草。

他派五千将士,前往大窑村,拦截燕王粮草,五千将士对付一个小村子,不出一个时辰就能将大窑村夷为平地。

五千兵将浩浩荡荡抵达大窑村,将大窑村密密麻麻占据,却发现村中竟空无一人,村民家中也都空空如也,空空荡荡的连张桌子都没有,土炕上的草席都卷走了,更别说有什么粮草。

为首的左都尉李杨气愤的踹了一脚身边的破筐,这里连个柴火都没看见,怎么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粮草,是谁胆敢谎报军情,还以为能立大功,如今鸡毛都没见着一根,回去定要将那胡言乱语的探子砍了。

左都尉骑着军马,骂骂咧咧的准备撤退,有士兵来报,大窑村村口一里远处,竟然有一家杂货铺,里面看着有不少人。

左都尉李杨听后,立马调转方向,往村头奔去,好啊,原来都藏在那里,今天定要抓出大窑村的人,带回军营,狠狠出这口恶气。

军马很快奔驰到杂货铺门口,李杨望着眼前精巧杂妙的店铺,心中升起疑惑。

这家店铺一共两层,结构是从没见过的样式,通体上好木质,门窗上镶嵌透明琉璃,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样的店铺怎么会开在一个破村子旁,这里处处透着诡异。

更诡异的是透过琉璃看到店里熙熙攘攘的人站在里面,向外面张望,不但不出来迎接,他们眼中竟然没有畏惧。

燕王果然早就起了谋逆之心,他手下的村民都敢无视朝廷,简首大逆不道。

五千军士将杂货铺团团围住,连一只蚂蚁都爬不出去,李杨身边的人来到店铺门前大喊:“里面的人听着,我等奉曹国公李景隆大将军军令,前来捉拿反贼朱棣,尔等速速出来投降,交出军粮,将军仁慈,会论功宽恕你们,如果还要继续顽抗,立即格杀,五千军马即刻就会将这店铺夷为平地!”

杂货铺里没有给他任何回应。

过了一会,店里扔出来三个人,是赵家老太太和她两个儿子。

三人趴在地上乱爬,赵老太太依旧稳定发挥,嘴里骂骂咧咧,干枯的手掌撑着地面,拼力往李杨他们这里爬。

“将军,大窑村的人都在里面,他们是支持燕王的反贼,把他们都抓起来!”

杂货店里,大窑村所有村民都聚集在这里。

村民听了魏安安的话,将地里的庄稼都收了,随后跟随燕王的粮草马车,换卖到军中,家里值钱的家具都藏在了地洞里,只留了银钱贴身带着。

赵里长带着全村的人来到店铺里面避难,好在店铺够大,里面粮食和水取之不尽,让人无比安心。

原本赵老太太家也是安分藏在村民里面,没有作妖。

她家几个懒汉死性不改,今年地里只有大儿媳一个人种地抢收,大儿媳没做过几年农活,又没有人帮她,地里没长出来几颗苗,收割时太过匆忙,拿回家的粮食也就小小两个袋子。

魏安安的店铺允许他们避难,但是她不是慈善家,不负责村里人的吃食,手里没有银钱,又没有粮食换卖,很快赵家就没吃的果腹,她家在村里名声不好,没人愿意借粮食给他们,粮食借给这种人,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她还得回来赖上你一笔。

赵家人就借着孩子的名义,东家偷吃一口,西家抢咬一口,勉强过了一天,都在店铺里面,村民不想因为一口吃的闹的店里不安宁,村里人忍着火气,没有和他们计较。

李嫂更是带着三丫躲得远远的,来赵里长家旁边,不跟这家人沾染分毫。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