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年,淮西平定后,李师道恐惧,先献三州示好,又反悔截杀中央使臣,更派刺客焚毁河阴转运仓,切断关中命脉。】
【818年春,唐宪宗李纯下令西路合围淄青镇。】
【李愬率武宁军破濮阳,切断淄青与成德联系,擒大将夏侯澄等47人。】
【田弘正率魏博军渡黄河攻郓州, 破淄青精锐“骡子军”于阳谷。】
【李光颜率忠武军攻兖州,牵制淄青主力。】
【刘总率幽州军策应,防叛军北逃 ,施压促成淄青镇内部离心。】
“杀伐决绝,手段强硬,不愧是唐朝的明君!”
汉宣帝刘询捋了捋胡须,对李纯的执行力点赞。
如此西路大军齐出,想必是能快速拿下淄青镇了。
应该不会再出现三年才平定淮西镇的失误了吧?
【裴度封锁运河漕运,冻结盐场交易,致淄青财政崩溃。】
【他继续赦免攻势,“胁从不同罪,斩师道者授节度使”诏书散入淄青境内,动摇军心。】
“裴度……”
“难道是出自河东裴氏?”
王导抬头看着天幕,沉思片刻后开口说道。
河东裴氏在魏晋时期可是顶级门阀,并不逊色琅琊王氏!
甚至天下还流传着“八裴八王”的称呼,也就是河东裴氏和琅琊王氏家族当中各自最出色的八名子弟。
王导和王敦也是“八裴八王”之一,可见河东裴氏有多牛!
【819年二月,李师道猜忌大将刘悟,欲除之。】
【二月八日夜,刘悟率“夜枭军”突袭郓州,破牙城。】
【李师道藏床下被擒,哀告:“悟负我!”与其子同被斩首。】
【淄青镇12州,在五日内传檄而定,避免大规模战争。】
【刘悟持李师道首级示众时,士卒高呼:“郓州人今日方见天日!”,可见民众苦割据藩镇久矣。】
“又是一个部下斩杀的节度使!”
“看来,此计甚是好用!”
唐玄宗李隆基目光火热,十分兴奋地说道。
有此一计,以后谁叛变都不用担心了,大可以让他们内部自己消耗。
藩镇割据之隐患,就这么被李纯解决了?
李隆基神情恍惚,感觉有些不真实。
【李纯开始清除割据根基,解散“骡子军”,流放李氏亲兵至岭南,摧毁军事传承。】
【经济命脉回收,盐铁使首辖山东盐场,漕运改由中央军护卫,切断财政自给能力。】
【并且,他调魏博节度使田弘正镇守郓州,以河北藩将制衡山东,形成“以藩制藩”的制衡布局。】
“以藩制藩……”
唐代宗李豫喃喃自语道,陷入了思考中。
“这个办法好!”
“藩镇之隐患竟有了解决之道!”
李豫眼前一亮,起身抚掌笑道。
李纯瓦解藩镇的思路,给他提供不少的帮助。
在他心中,己经有了初步策略。
当然,对付藩镇,还是要徐徐图之,切不可急功近利。
【此战乃是军事奇迹,对比平叛淮西3年,这次仅10个月就平定最强藩镇,伤亡不足千人。】
【收复山东使中央控制区,首次跨过黄河,打通汴河至永济渠动脉。】
【河北三镇献表归顺,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献德棣二州,幽州卢龙节度使刘总请辞为僧,唐朝实现名义统一。】
“如此功绩,理应是中兴之主!”
汉光武帝刘秀目光赞许地看着天幕,开口轻声说道。
李纯虽然不是他汉朝的皇帝,但是这般功绩值得赞扬!
只是他没想到,唐朝的藩镇割据会如此严重。
这甚至比汉朝的外戚和宦官的危害还要大!
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唐朝将会国将不国,陷入西分五裂的局面。
还好有唐宪宗李纯站了出来力挽狂澜,才延续了唐朝的国祚。
【但是,此刻唐朝的隐性危机也出现了。】
【朝廷虽然获得了山东的财富,但连续多年战争耗空国库,“天下之赋,三分之一用于兵”。】
【军阀置换风险,李纯重用田弘正等河北旧藩镇平叛,埋下新割据种子,田氏5年后即被部将所杀。】
【此外,监军宦官刘承偕冒领首功,加剧朝中宦权的膨胀。】
“区区宦官,怎配监军?”
“这究竟是谁起的头?!”
唐高宗李治脸色铁青,一脚踹翻了桌案,怒气冲冲地说道。
“该不会也是李隆基做的吧?”
一旁的武媚娘看到李治发怒,也不由得皱起眉头,轻声说道。
此时的武媚娘刚被立为皇后没几年,和李治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由于天幕的原因,她对李隆基这个未来的孙子,很是有意见。
“哼!”
“别被朕知道是他!”
“不然,朕饶不了他!”
李治闻言冷哼一声,脸色阴沉地说道。
如果确认是李隆基,他有的是办法整治那孙子!
若是论起腹黑程度,整个大唐他自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在这表面的胜利之下,是隐藏的危机。】
【韩愈警言:“山东虽平,譬如病瘵,元气己损,非药石可速起。”】
【唐宪宗李纯凭此役获“太宗再世”的美誉,长安举行盛大献俘礼。】
【但河北藩镇归顺纯因恐惧,非制度性臣服。】
【民众负担达极限,819年爆发浙东袁晁起义。】
【仅5年后,河北三镇复叛,唐朝彻底失去山东控制,印证胜利的短暂性。】
“怎么会这样?!”
“朕的一切努力,难道都付诸东流了?”
唐宪宗李纯看到这里,顿时脸色大变,惊怒交加地说道。
这都能继续反叛,难道大唐真要毁在这些节度使手中吗?
李纯一时间心乱不己,陷入了迷茫中……
【平定李师道是唐宪宗军事智慧的巅峰之作,展现精准的战略分化与低成本决胜能力】
【然其依赖权谋而非制度改革的胜利,恰似一剂透支帝国生命的猛药,在绚烂烟花散尽后,留下更深的黑暗。】
“难道大唐在李纯之后,就再无明君了吗?”
“藩镇之乱,最终会是葬送大唐的主要原因吗?”
唐太宗李世民心中咯噔一下,升起了不好的念头。
如果他猜想正确的话,李隆基就是唐朝灭亡的起因!
藩镇和宦官能做大做强,应该都是起始于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