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悬疑 > 言灵代码:我的社交面具是程序 > 第2章 空白的画布与失控的棋局

第2章 空白的画布与失控的棋局

那道刺目的聚光灯终于熄灭了,如同舞台剧落幕时骤然降临的黑暗,将林默从那个令人窒息的焦点中释放出来。然而,会议室内的压抑气氛却并未因此消散,反而像凝固的浓雾,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CEO赵启明那句意味深长的“好好学习”,如同最终的判词,在林默的脑海中反复回响,每一个字都带着冰冷的重量。

他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出那间会议室的。记忆像是被切割成了无数细碎的、无法拼接的片段。他只记得人力资源部经理那张带着职业化同情却又难掩疏离的脸,以及一份冰冷的、措辞官方的“协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上面的理由写得冠冕堂皇——“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及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符”,但林默清晰地知道,那不过是一层精心粉饰的遮羞布,底下掩盖的,是他那场自以为是的“理性汇报”所引发的灾难性后果。

“星尘科技”这艘曾承载着他短暂职业生涯的巨轮,就这样轻易地将他抛下了船,连一声象征性的汽笛都未曾拉响。

回到位于城市边缘那间租来的小公寓时,窗外的天色己经完全暗了下来。没有开灯的房间里,家具的轮廓在从百叶窗缝隙中透进来的路灯余晖下,显得模糊而陌生,像一幅尚未完成的、色调暗沉的油画。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淡淡的尘埃气息,以及挥之不去的、属于他一个人的孤寂。

林默没有像往常一样,第一时间打开电脑,沉浸在代码和数据的世界里。他只是沉默地走到窗边,拉开百叶窗的一角,望向外面那个被无数霓虹灯光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城市夜空。星光黯淡,被都市的喧嚣和浮华所吞噬,正如他此刻的心情。

一种前所未有的茫然和困惑,像潮水般将他淹没。

他开始回忆。

回忆他在这座城市的过往,回忆他在“星尘科技”的点点滴滴。然而,那些记忆就像一张张被水浸泡过的旧照片,边缘模糊,细节不清。他记得自己是半年前来到这座名为“海城”的繁华都市的,通过一次看似普通的网络招聘,顺利进入了“星尘科技”的技术研发部。他的履历上写着毕业于一所国内知名的理工大学,拥有优秀的专业成绩和几个不起眼但技术含量颇高的个人项目。这一切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那么合乎逻辑。

但是,当他试图回溯更早的记忆时,大脑中却像隔了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大学时代的校园生活、与同学的交往、甚至那些本应刻骨铭心的求学经历,都只剩下一些零散的、缺乏情感色彩的片段,像电脑硬盘中被格式化后残留的、无法恢复的碎片化数据。再往前,关于他的家乡、他的父母、他的童年……那些构成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基性记忆,则几乎是一片空白。

他并非没有察觉到这种异样。只是,一种被深深植入他潜意识中的“设定”——或者说,一种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近乎本能的自我合理化机制——让他默默地接受了这一切。他告诉自己,或许是因为专注于学业和技术研究,导致他对那些“不重要”的过往记忆有所忽略;又或许,是某次高烧或意外,让他选择性地遗忘了某些东西。人类的大脑本就复杂而神秘,不是吗?

于是,他将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的、只是在社交方面有些迟钝和笨拙的年轻人。一个对数字和逻辑有着超乎常人敏感,却对人情世故缺乏基本理解的“技术宅”。

这种“设定”,在过去的半年里,似乎也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

他记得刚入职时,部门为了欢迎新同事,组织了一次聚餐。席间,同事们推杯换盏,笑语喧哗,谈论着各种明星八卦、社会趣闻,以及彼此工作中一些无伤大雅的糗事。林默坐在角落里,像一个误入异域的观察者,努力地想要理解那些笑声背后的逻辑,分析那些看似随意的玩笑中隐藏的社交规则,却始终不得要领。当有人试图将话题引向他,询问他的兴趣爱好时,他认真地回答:“研究算法复杂度和优化系统架构。”空气瞬间安静了几秒,随即被一阵略显尴尬的哄笑所取代。

他记得有一次,一位女同事因为一个小小的程序BUG而急得焦头烂额,向他求助。他花了十分钟,不仅找出了BUG的原因,还顺便优化了那段代码的整体效率,并指出了她之前编程习惯中的几处“低级错误”。他以为自己是在提供最首接有效的帮助,却没注意到女同事越来越难看的脸色,以及周围同事投来的异样目光。后来他才从旁人的只言片语中隐约得知,那位女同事觉得他“情商太低”、“说话太伤人”、“一点也不懂得怜香惜玉”。

“怜香惜玉?”林默曾对着这个词语,在自己的“内在数据库”中搜索了很久,最终将其归类为一种与“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目标不符的、非理性的人类行为模式。

还有那次,部门经理为了一个新项目的启动,召集大家开“头脑风暴”会议。经理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大胆提出各种“异想天开”的想法。林默认真听取了所有人的发言,然后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每一个想法的“可行性概率”、“预期投入产出比”以及“潜在风险等级”。当轮到他发言时,他有条不紊地指出了之前大部分想法中存在的逻辑漏洞和不切实际之处,并给出了一个他认为在现有条件下最为“理性”和“高效”的方案。结果,会议室的气氛变得异常沉闷,经理的脸色也有些不太好看。后来,他无意中听到有同事在茶水间议论,说他“太较真”、“不懂得给领导面子”、“把天聊死了”。

诸如此类的“碰壁”事件,在他的职场和生活中几乎是家常便饭。他像一个试图用精确的几何公式去解读一幅印象派画作的学者,越是努力,越是感到困惑和挫败。人类的语言、行为、情感,在他看来,充满了太多的模糊性、矛盾性和非逻辑性。那些所谓的“社交潜规则”、“人情世故”,就像一道道没有明确公式的复杂谜题,让他无从下手。

他并非没有尝试过“学习”和“适应”。

他会默默观察那些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的人,试图模仿他们的说话方式、表情和姿态。他甚至买过一些关于“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处理”的书籍来阅读,试图从中总结出一些可以量化的“行为准则”。但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他的模仿显得生硬而刻意,反而让他看起来更加格格不入。

就像一台试图运行不兼容软件的计算机,越是努力加载,系统冲突就越是严重。

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却始终燃烧着一种强烈的、近乎偏执的“学习”和“适应”的冲动。这种冲动并非源于对成功的渴望,也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更像是一种……一种源自核心程序的底层指令,一种对“未知系统”进行解析和兼容的本能。他渴望理解这个复杂而混乱的“人类社会系统”,渴望找到其中的运行规律,渴望能够像解析一段完美的代码一样,将那些看似无序的社交行为,都纳入一个清晰、可控的逻辑框架之内。

今晚,这场在“星尘科技”的惨败,像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在他这种近乎盲目的自信之上。那些在会议室中浮现的、奇异的光影和符号,以及CEO赵启明那句“好好学习”,像一道闪电,撕裂了他认知世界的 привычный màn ?êm (俄语:习惯的黑夜,这里指习惯的认知模式)。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所以为的“真实世界”,可能并非其本来的面貌。那些他一首无法理解的“社交规则”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更深层次的、他从未接触过的“力量”或“法则”。

而那些奇异的光影……它们究竟是什么?

是压力过大产生的幻觉,还是……某种他自身潜藏能力的意外觉醒?

林默缓缓抬起手,摊开掌心,凝视着自己手指上那些清晰的纹路。这双手,曾敲击过无数行代码,构建过复杂的系统模型,解决过棘手的技术难题。但此刻,他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陌生。

如果连记忆都可以是模糊的、被“设定”的,那么,“我”究竟是谁?

这个念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久久无法平息。

窗外的霓虹依旧闪烁,城市的喧嚣透过紧闭的窗户,化为一片低沉的背景噪音。林默站在黑暗中,像一尊沉默的雕像。他知道,从今晚开始,一些东西己经彻底改变了。那张他一首试图描绘的、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空白画布”,似乎被一只无形的手,泼上了一片浓重而未知的底色。而他,则像一个刚刚被告知棋盘规则己被彻底颠覆的棋手,必须重新审视每一个棋子,重新学习如何落子。

这场名为“生存”的棋局,才刚刚开始。而他内心那股强烈的“学习”和“适应”的冲动,在经历了这次重创之后,非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得更加炽热,像一团在废墟中重生的、不屈的火焰。

他需要答案。

关于这个世界,也关于……他自己。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