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言 > 小燕子重生逃离既定的还珠宿命 > 第十一章 乾隆得知

第十一章 乾隆得知

乾清宫里,乾隆正端坐在龙椅上,审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此时,李玉轻手轻脚地走进殿内,在乾隆耳边低语了几句。乾隆听闻自己和皇后的儿子永璂竟让人打了容嬷嬷,还言辞犀利地数落了皇后一番,不禁微微一愣,随即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果然是朕的种,不错不错!”乾隆放下手中的奏章,靠在椅背上,眼中满是赞赏之色,“小小年纪,竟有这般胆识和见识,懂得明辨是非,敢于首面皇后的不是,实在难得。看来是该好好培养了。”

乾隆深知,宫廷之中,人心复杂,皇子们若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很难在这波谲云诡的环境中立足。永璂此次的举动,让他看到了这个儿子身上潜藏的潜力。

“李玉,去把永璂给朕叫来。”乾隆吩咐道。

“奴才遵旨。”李玉领命后,匆匆而去。

不多时,永璂在李玉的引领下,来到乾清宫。一进殿门,永璂便规规矩矩地跪地行礼:“皇阿玛,儿臣永璂拜见皇阿玛,皇阿玛吉祥。”

乾隆看着跪在地上的永璂,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永璂,起来吧。”

永璂谢恩起身,站在一旁,心中有些忐忑,不知皇阿玛召自己前来所为何事。

乾隆微笑着看着永璂,说道:“永璂,朕听说了你在坤宁宫的事,做得很好。你小小年纪,便能明事理,不偏袒,敢于指出皇后和容嬷嬷的过错,这一点,朕很欣慰。”

永璂心中一喜,赶忙说道:“多谢皇阿玛夸赞。儿臣只是觉得,皇额娘和容嬷嬷的做法不对,不应该挑拨皇子之间的关系,破坏宫廷的和睦。儿臣希望我们兄弟姐妹们能和睦相处,共同为大清的江山社稷出力。”

乾隆听了永璂的话,满意地点点头:“你能有此想法,实属难得。宫廷之中,最忌勾心斗角,手足相残。朕希望你们兄弟都能像你一样,明白这个道理。”

说着,乾隆起身,走到永璂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永璂,朕决定,从今日起,让你多参与一些宫廷事务的学习,你要用心去学,将来也好为朕分忧,为大清效力。”

永璂心中激动不己,赶忙跪地谢恩:“儿臣谢过皇阿玛的栽培,儿臣定当用心学习,不负皇阿玛的期望。”

乾隆看着永璂,眼中充满了期待:“起来吧。朕会安排学识渊博的大臣教导你,你要勤奋努力,不可懈怠。”

“是,皇阿玛。儿臣谨记皇阿玛教诲。”永璂坚定地说道。

此后,永璂便开始跟着几位大臣学习处理宫廷事务。他每日早起晚睡,勤奋刻苦,不仅学习政务知识,还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大臣们对永璂的表现赞不绝口,纷纷向乾隆汇报永璂的进步。

乾隆听闻永璂的成长,心中愈发欢喜,对永璂的培养也更加用心。而永璂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白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他深知,自己必须不断强大,才能在这宫廷之中站稳脚跟,保护自己和关心的人。

然而,皇后得知乾隆因永璂教训容嬷嬷一事,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开始着重培养永璂,心中既嫉妒又担忧。她担心永璂会因此疏远自己,更害怕永璂将来会威胁到自己在宫中的地位。

“这个永璂,真是长大了,竟不把本宫放在眼里。他这般讨好皇上,到底安的什么心?”皇后坐在坤宁宫的主位上,面色阴沉地对身旁的宫女说道。

宫女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低着头,不敢回应皇后的话。

皇后思索片刻,心中暗自决定,无论如何,她都不能让永璂脱离自己的掌控。她要想办法,让永璂明白,自己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应该站在自己这一边。

于是,皇后开始对永璂格外关心起来。她时常召永璂来坤宁宫,嘘寒问暖,还亲自为永璂准备各种美食和礼物。然而,永璂心中对皇后之前的所作所为仍心存芥蒂,面对皇后突如其来的热情,他虽表面上恭敬有加,但内心却保持着警惕。

“皇额娘,多谢您的关心。儿臣如今忙于学习,恐怕不能常来陪伴皇额娘了。”永璂在坤宁宫,委婉地拒绝了皇后的邀请。

皇后心中不悦,但脸上仍强挤出笑容:“永璂,你是本宫的儿子,本宫自然关心你。你好好学习是好事,但也别忘了,本宫才是你最亲近的人。”

永璂心中无奈,只能说道:“儿臣明白,皇额娘。只是皇阿玛交代的事,儿臣不敢懈怠。”

皇后看着永璂,心中暗暗咬牙。她知道,要想重新赢得永璂的信任,并非易事。但她绝不会轻易放弃,一场新的宫廷暗斗,似乎又在悄然拉开帷幕……

而此时,永琪在朝中的威望与日俱增。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在处理政务上越发得心应手,得到了乾隆和众多朝臣的认可。但他也深知,皇后不会轻易放过他,始终保持着警惕之心。

远在小村庄的小燕子和林风,依旧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小燕子编织的竹篮在附近的集市上己经小有名气,林风则时常陪着小燕子去探望村里的孤寡老人。他们不知道京城中围绕着永璂和永琪发生的这些复杂变化,依旧沉浸在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里。然而,命运的丝线似乎总喜欢将他们与京城的风云联系在一起,不知这一次,又会有怎样的波澜,将他们卷入其中呢……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