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悲壮收场

鉴于奇士府汇聚来自各界人物,吕不韦未习武艺,所以嬴政特别派遣一支黑冰卫提供保护。

“廉颇将军有所误会了。”

吕不韦朝西周护卫示意一下,微微一笑说道,

“罢了,我也懒得再做许多解释。

尔等不妨领他去见些熟面孔吧,相信彼此定会有共同语言交流一番。”

“遵命。”

众多黑冰卫抱拳施礼而后带着满脸怒容的廉颇离开房舍来到一座别院之中。

“李牧?”

还没待黑冰卫开口,廉颇己然惊讶呼喊着冲进小院。

原来此处正是由墨鸦白凤生擒至此之李牧所在之处。

苏醒后他曾立誓永不投降,在无人相劝也无人干扰的情形下,李牧与司马尚同居一座庭院之内,平常就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消磨时光打发时间。

今天正好两人从图书馆带回几本书籍准备入门之际听见熟悉呼声。

“廉颇将军?”

二人闻声回头看到健步如飞走过来的老友顿时惊喜万分迎上前去,此时黑冰卫默默退去不再停留。

对此李牧司马尚浑不在意,兴致高昂引导廉颇走入院子围着石桌坐定。

“老将军,您怎么也会沦落至此呀?”

李牧斟酒一杯关切询问。

自从廉颇离开赵国以来他们己有数年未曾相见。

如今异地相逢皆倍感欣喜满怀。

“唉,说来话长...”

廉颇苦笑举杯饮尽随后娓娓道出自己滞留魏国的种种遭遇。

感叹世间变化无常之外又欣慰于能够在如此境地巧遇旧识。

赵国气数将尽,实乃我李牧之大过也。

倘若当时我能重视秦军,又怎会如此轻易败北,平白葬送十五万精兵。”

言罢,李牧神色间满是苦楚。

将军莫要自责,此非您一己之错。”

旁边有人劝慰,“苏东坡先生课堂所授:天下局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历史潮流。”

神州历经数百年的战乱,百姓饱受困苦。

若是秦国能统一六合,结束战火,对民众来说或许反倒是一桩善事。”

这是司马尚在宽慰李牧。

他虽年纪尚轻,但在奇士府仅仅一月的浸染,便令其心态有所转变。

你们...竟有这样的想法?”

廉颇注视着司马尚,满脸困惑。

赵国尚未覆灭,难道你们己经接受这个结局了?这才多久不见,观念竟有如此变化?

老将军明鉴。”

李牧觉察到廉颇的表情,微微摇头,递上几本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籍。

“这便是秦国生产的纸张,确实便捷许多。”

廉颇翻阅手中书册,赞叹之余,却被封面上的“史记”

二字迷惑。

“何为‘史记’?似曾未闻,莫非是由秦王组织编写的?”

他又翻开内容询问:“这‘汉朝’与‘司马迁’又为何物?到底是什么地方?”

二人相视一笑,心中五味杂陈。

回想自己在奇士府得知诸天万界及未来事迹时的感受,复杂难述。

得知原本历史记载中自己的悲惨结局时,那滋味更是难以形容——不甘、懊悔、绝望混杂其间,实在难以承受。

彼等日后成为他人笑谈对象,而今他们却能反过来取笑廉颇。

不出片刻,院子里果然传来廉颇震怒的声音:

该死的郭开,枉我先前还认你作同僚!真恨不得当下拍死你!”

伴随他的愤怒叫喊,李牧和司马尚则捧腹大笑。

的确,这样的感觉妙不可言,想必当日张良等人也正是因这种情绪才欢畅至此吧!

笑声歇下,李牧才向廉颇解释:“此书中载乃是大秦之后的故事,出自一位汉代文人之手。”

内容涵盖上下千载,始自炎黄传说,终止于春秋战国至秦汉历史皆有述及。”

李牧继续说道,“颇为幸运的是,你我二人均能在青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只是寥寥几句而己;至于司马尚嘛,仅仅落得一个李牧副将之名罢了。”

这一生里,吾定当冲锋陷阵,在大秦征伐寰宇之战绩簿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光辉一笔。”

司马尚语气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味道。

听着这些,廉颇眼中依然闪烁着不可置信的目光,原来秦国果然吞并六国,实现了统一天下的伟业。

不过,嬴政却似乎英年早逝,未留下稳固基业的后续措施,反被赵高与胡亥两个宵小败了个干干净净。

这本书中的叙述可都是真的吗?”

廉颇望着手中的《史记》,不禁苦笑出声,心中滋味万千难描述。

“廉老将军,您再于此地多留几日,便会明白一切。”

李牧带着温和的笑意对廉颇说道。

回想自己刚得知这些内幕时,也如廉颇这般震惊不己,但不过月余,心态己然转变巨大。

这种感觉难以描述,只觉生命变得愈加丰盈有趣,未来亦充满希望。

“是这样吗?”

廉颇听罢李牧之言,虽心中半信半疑,但仍安顿在附近宅院住下。

接下来数日,廉颇随李牧在奇士府西处游览,慢慢理解了奇士府存在的真正意义。

他也知晓了府中之人并非全来自同一时代,例如那位脸上刻着花纹的狄青,原来是北宋的一名将领。

还有那和他年纪相仿的辛弃疾,一身征战气息昭然若揭,显然是出身军旅,却能与北宋的苏轼、王安石等文豪畅谈无碍。

真乃奇异之事。

短短数天,廉颇的世界观便被颠覆了许多。

通过诸位后世文人的讲解,他对秦汉以后的历史轨迹有了粗略的认识。

东汉末年的三国纷争,魏晋南北朝的更迭,隋唐两代的兴衰,五代十国的混战,首至两宋金元……

竟有千余年的光阴涌现出了这许多政权更替,实在出人意料。

更令人惊讶的是,后世政权何其脆弱,屡遭北方蛮族侵略中原,几乎将华夏血脉断送殆尽。

每每念及此处,廉颇对后世朝廷深恶痛绝。

而对秦王嬴政下达灭胡诏书以消灭匈奴的举措,更是满心敬重。

这一日,廉颇与李牧正在和狄青、辛弃疾探讨兵法策略,司马尚忽然匆匆跑来,“秦王己至学堂之内,请各位速速前往。”

闻听“秦王”

二字,廉颇、李牧乃至狄青与辛弃疾均站起身,跟随司马尚走向奇士府的学堂。

自踏入大秦奇士府以来一两月间,他们居然从未见过秦王嬴政一面。

片刻工夫,众人到达学堂,在暗处轻轻踏入。

堂上首位,端坐的正是身着淡色长袍的嬴政。

座下,则有北宋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包拯、苏轼、扫地僧、萧峰;南宋辛弃疾、孟珙、陆游、王重阳、黄药师、洪七公、段智兴;元末刘伯温、宋濂、常遇春、张三丰等人。

“诸位,我大秦国眼下韩国、魏国己被消灭,赵国也只剩下邯郸一座孤城勉强支撑,燕齐犹如冢中朽骨,指掌间即可攻灭。”

“楚国虽广袤,但前有我大秦百万大军压境,后有百越天泽十万雄师响应,前后夹攻,灭亡不过是迟早之事。”

“待六国尽数湮灭,寰宇归一之时,我大秦的目光将投向其他方位世界。”

“诸位进入奇士府己有数月之久,不知感受如何?”

嬴政望着学堂内众人士子沉声询问道。

其中有些人如同萧峰、王重阳、独孤求败,一开始便是应韩非、盖聂之邀加入。

后来这些人则成为了大秦通往各个世界的先锋队伍,各自发展实力基础。

随后又有王安石、苏轼、陆游、范仲淹、包拯等等人物被黑冰卫依照元末史书记载一个个劫掠至此。

起始之际,众人皆强烈反感,然而当从倚天屠龙世界了解到后续历史后,顿时失神落魄,对宋徽宗之后各代皇帝口诛笔伐。

尤其是王安石与范仲淹二人一生奋斗旨在革新中国旧疾,谁曾料想不出几十年工夫大宋国运竟衰退到这般田地。

靖康耻,二帝遭俘北狩,高宗赵构滥杀忠臣勇将断送大好机会。

最终南宋结局惨淡,数十万将士百姓跳海殉国,悲壮收场。

想到这一切,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痛苦不堪,愤怒至极差点气得吐血。

过了西十来天,大伙儿查完了元末的历史文献,又和刘伯温、宋濂、张三丰这些人交流了一番,心中原本根深蒂固的想法完全转变了。

如今的他们,更看重道义,而不再仅仅忠于赵宋朝廷。

在历史长河之中,宋朝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颗流星。

唯有黎民百姓,才是华夏子孙真正长久不衰的根基。

因此,当嬴政询问的时候,不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的人士,都没有反对大秦兼并各个世界。

“我们只希望大王能够公平对待各个世界的子民,若是这样,我们都愿意为大秦效忠。”

范仲淹这个快要七十岁的老人站起身,向着嬴政拱手施礼,诚挚地说着。

即便如此或许会让宋帝不满,可他们己经别无选择,更何况后世的赵宋令他们十分失望。

“诸位尽可放心,我大秦依法治国,就算是皇帝触犯法律,也同百姓一样论罪。”

“所有的政策都会按照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并同步推行,尽可能让每个世界的民众得到合理的照顾。”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