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可是活不长的。
“再编些我大清圣祖爷跟当今万/岁爷经常微服出巡的事迹,毕竟圣主爷和当今万/岁爷都是爱民如子的好皇帝,经常微服出巡,杀贪官,救百姓。不对,这不叫编,是本来就有的事情!”
“对了,顺便再编一些汉人女子被圣祖爷和当今万/岁爷看中,飞上枝头变凤凰的事迹出来。前几年那个什么夏雨荷,不正有这件事吗。”
纪晓岚听了后,顿时有些傻眼。
别说满汉不通婚是我大清的铁律,就算没有这条铁律,擅自编造我大清圣祖爷跟当今万/岁爷的花边事迹,这也是足够掉脑袋的大罪!
“没事,你就写。这件事我已经问过万/岁爷了,不会有事情的。”和珅无所谓的摆了摆手。
纪晓岚想了想之前看到和珅对皇上说悄悄话的样子,也许说的就是这件事。
不得不说,纪晓岚的文采确实不错,这几篇文章,只是半天就被他写了出来。
然后写好的文章就赶紧让人加印,然后分发出去。
第一卷 : 第六十八章 无耻的大清
不得不说,和珅这边的动作还是很快的,在诛九族的威胁下,那些复印的人可以说是每日每夜的赶工也不敢休息,硬是短短的时间里,就弄出来了和朱月清这边差不多的报纸。
不仅学着朱月清这边搞起了报纸,还模仿起了人民周报的排版。
和珅和纪晓岚折腾出来的报纸,一眼就能看出来和人民周报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不管是刊印日期,还是各种目录,都是同出一源。
只是当朱月清仔细看了大清的日报之后,一时之间竟然也找不到什么词汇来形容他们了。
第一页的文章,就是纪晓岚本人实名,先是驳斥了人民周报之前所列举的我大清光辉事迹,直接就咬死了四川是张献忠带人屠的,而他们大清带兵入川的行为则被描述为吊民伐罪。
不得不说,张献忠号称大西王,直接把自己治下的民众屠到剩下九万人是吧?合着都不要百姓了呗。
当然,张献忠已经是个死人了,大清这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反正张献忠已经不可能从地上爬出来指责他们的不是了。
第二页的文章,则是讲述了康熙一天之内除了能射杀300多只兔子以外,还喜欢有事没事就微服私访,查探民间疾苦。
对于这个情况,朱月清只能表示,一天日射300多只兔子,你当你在澳大利亚呢?兔子泛滥成灾,见人都不会跑是吧?
这个时代的野兔子比人还精,不然早就被人抓了吃了。
至于康熙的六次下江南行为,是的,是微服私访,以至于这些微服私访都被记录在册了!
朱月清就没有听过巡游天下会是一种微服私访的行为,就拿你乾隆来说,为什么喜欢大规模出巡呢?
看起来是在体恤民间疾苦,但是每次排场都搞得那么大,就算是贪官也知道收敛了。要真的体恤民间疾苦,就不应该搞那么大的排场,而是和百姓一样,去田里种上一个月,就什么苦知道了。
说白了,就是为了向世人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而已。
至于第三页的文章内容,是乾隆下江南的一些风流逸事。
首先出场的就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看看我乾隆多深情,用满汉一家亲都不足以形容我大清皇帝和汉人女子之间的关系。
既然你皇帝都能做出表率,为何又不准满汉之间进行通婚呢?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至于第四页的文章就更没什么好说的了,讲述的是和绅和中堂跟刘锅子、纪晓岚相爱相杀的故事。
既然都知道和中堂是大贪官了,为什么不处理了这人?让他继续谈吗?
朱月清看后,差点就看笑了。
通篇下来,真就是不要脸的夸大清呗?
百姓活的怎么样,他们自己心里不清楚吗?看看米缸里还有多少米,他们还能撑几天,心里早就有数了。
朱月清当初在折腾出人民周报的时候,其实也不是没有担心过满清这边会照葫芦画瓢,毕竟报纸这玩意的作用就在那里摆着,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事实也确实如朱月清所料,乾隆这边在看到人民周报的第一眼就发现了这东西的巨大作用,当即就依样画葫芦,折腾出了大清周报。
这点从大清周报和人民周报差不多的格式就能看出来这一点。
问题是和珅跟纪晓岚这两人虽然照抄报纸,结果却弄了个不伦不类的玩意出来,根本就没考虑到报纸最终面向的人群问题。
单纯的从表面上来看,报纸这玩意确实是给官老爷、读书人以及乡贤士绅们看的,因为我大清的文盲率就在那里摆着,普通百姓大多都不识字,就算把报纸给他们也没什么用。
同时,对于官老爷、读书人和乡贤士绅们来说,报纸里面讲述的内容真假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对于他们而言是否有利。
如果单纯的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么和珅和纪晓岚搞出来的大清周报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因为官老爷们需要一个并不是多么英明神武的主子,读书人需要一个效忠的对象,乡贤士绅们也需要一个能够保护他们且能让他们占到一些便宜的皇帝。
大清周报里面所描绘的清圣祖和乾隆爷就十分符合官老爷、读书人和乡贤士绅所幻想的皇帝形象。
可是,谁说过报纸的受众群体是官老爷、读书人和乡贤士绅这些人了?
朱月清弄出来的报纸百姓们虽然也看不懂,但是那种很简单的大白话,而不是什么文言文,满篇的之乎者也。就算是半文盲都能连猜带蒙的看个差不多,不识字的百姓也能听个差不多。
除此之外,和珅和纪晓岚搞出来的大清周报,就是一个劲的吹捧康熙跟乾隆,乾隆的那些风流艳事一味的突出乾隆是多么的爱民如子,汉人的女人是多么的仰慕乾隆,其后又经历了多少磨难才终成眷属。
这些内容在那些包衣奴才们看来当然没问题,甚至还能戳中它们某个不可描述的点,能把包衣奴才们刺激的嗷嗷叫,可是这天底下数量最多的是什么?
天底下数量最多的,不是心向满清的包衣女人,而是被他们瞧不起的汉人泥堪!
大清以为百姓们会忘记或者不会在意扬州和嘉定、江阴等等一系列的惨剧,可是别忘了,到了现代,这些事情依然被人不断的提起。
从满清立国开始,一直到大清凉凉,反清复明的活动就从未停止。
层出不穷的叛乱,终究还是说明了一件事:百姓平日里遭了多少欺压,遭了什么样儿的罪,百姓们心里清楚。
所以,和珅和纪晓岚在大清周报里面越是吹捧康熙和乾隆,普通老百姓就越反感他们,也就谁都不信那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