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六元及第,只想摆烂 > 第39章 造反

第39章 造反

这一妥协果然奏效。隆昌西年春闱,首次采用新规:八股文仍占六成,但策论题全部取自当前政务,如"论清丈田亩之利""漕运改制得失"等。更妙的是,苏彦特意请皇帝钦点王世贞为会试主考——这位反对派领袖为了证明自己"不保守",反而把策论判得比八股还严格!

放榜之日,中举者多为关心实务的学子,那些只会死读经书的腐儒纷纷落第。舆论渐渐转向,科举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

随着变法深入,大明气象一新。国库岁入从隆昌元年的八百万两,增至西年的一千二百万两;漕运改折节省运费百万;市舶司半年就征税八十万两......最令人振奋的是,戚继光奏报:海防营护送商船远至吕宋,威震南洋!

然而盛景之下,暗流涌动。隆昌西年端午,苏彦正在兵部查阅军报,赵平安慌张闯入:

"老爷!不好了!杨御史在通州遇刺!"

杨涟奉旨巡视漕运改革,在通州码头遭刺客袭击,身中三刀,幸得随行锦衣卫拼死相救。

"谁干的?"苏彦勃然大怒。

"刺客咬毒自尽,但......"赵平安压低声音,"杨大人昏迷前说了两个字:'白莲'。"

白莲教?苏彦眉头紧锁。这个秘密教派在元末曾掀起红巾军起义,明朝开国后严厉禁止,但地下活动从未停止。如今竟敢刺杀朝廷命官?

"去请杜阁老,再通知沈括速回京师!"

调查很快有了眉目:刺客身上发现白莲教印记;通州漕工中确有不少教徒;而更惊人的是,这些人的活动资金,疑似来自江南某些豪族!

"借刀杀人啊。"杜璟一针见血,"变法触动豪强利益,他们不敢明着对抗朝廷,就暗中扶持白莲教闹事。"

"不止如此。"沈括风尘仆仆地从天津赶回,带来关键证据,"海防营截获一艘可疑商船,上面除兵器外,还有这个——"

他展开一面白色旗帜,上面绣着莲花,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这是......"苏彦瞳孔一缩,"造反!"

形势比想象的严峻。白莲教不仅在漕工中发展势力,还暗中勾结倭寇、蒙古,意图掀起大规模叛乱!而种种迹象表明,朝中有人为他们提供情报和保护。

"查!一查到底!"皇帝震怒,下旨成立"剿逆总局",仍由苏彦总领。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苏彦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明面上,派重兵清剿白莲教据点;暗地里,让沈括带人顺藤摸瓜,追查幕后黑手。

隆昌西年八月十五,案情取得突破——沈括在扬州抓获白莲教"佛母"唐赛儿,经审讯,她供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阴谋:白莲教计划在九月九重阳节这天,同时在京师、南京、苏州等十二座城市起事,焚烧官衙,刺杀官员!

"名单呢?"苏彦急问。

"在这里。"沈括递上一本名册,"各地香主、护法都在上面。但最关键的是这个——"

他指向名册最后一页的莲花标记,旁边潦草地写着一个"赵"字。

"赵?"苏彦心头一震,"不会是......"

"赵志皋。"沈括肯定地说,"前户部侍郎,现任南京礼部尚书的那个赵志皋!"

赵志皋,庆王案中侥幸逃脱的庆王党羽,如今竟成了白莲教的保护伞!苏彦立即请旨捉拿,但圣旨刚到南京,就传来赵志皋"暴毙"的消息。

"灭口!"杜璟气得拍案,"线索又断了!"

"未必。"苏彦冷笑,"赵志皋虽死,他的往来书信还在。沈括,你亲自去南京查抄赵府!"

九月重阳前夕,危机终于解除。沈括在赵府密室发现大量密信,不仅证实赵志皋勾结白莲教,还牵连出更惊人的内幕:江南豪族徐家、申家等,竟暗中资助白莲教,意图借叛乱逼朝廷停止变法!

"好一个'清君侧'!"皇帝怒极反笑,"传旨:涉案者无论官绅,一律严惩不贷!"

这场风波最终以血腥方式收场:南京六部十余官员被革职问罪;徐、申等豪族家主被判斩立决;各地白莲教众被剿灭殆尽......但苏彦清楚,真正的根源不在白莲教,而在变法触动的既得利益集团。

"该收网了。"隆昌西年冬,苏彦向皇帝呈上《请行一条鞭法疏》,建议将赋役制度改革推向全国。

这一次,反对声寥寥。血的教训让许多人明白:这位"苏太师"看似温和,实则手段雷霆。与其对抗,不如顺应。

隆昌五年春,《一条鞭法》正式颁行天下:将田赋、徭役等合并折银征收,简化流程,减少中间盘剥。同时配套推行《考成法》,对官员严格考核,治绩优异者升,怠政贪腐者黜。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到隆昌六年,国库岁入突破一千五百万两,创明朝立国以来最高纪录;漕运、盐政等弊端大为减少;甚至边疆都因粮饷充足而渐趋稳定。

这年冬至,皇帝在新建的"变法纪功阁"设宴,亲自为苏彦斟酒:"苏师辅政十年,使我大明中兴,功在千秋!"

"臣不敢当。"苏彦举杯齐眉,"此乃陛下圣明,群臣用命之功。"

宴毕,苏彦独自登上纪功阁顶层。寒风凛冽,他却不觉寒冷。远处万家灯火,与天上繁星交相辉映。这个曾经积贫积弱的王朝,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老爷。"赵平安捧着大氅上来,"青囊夫人来信,说医谷的'新医科'己培养出第一批学生。"

"好啊。"苏彦微笑。这是他的另一项改革——将"鬼门渡"医术与正统医学结合,培养实用医者。

"还有,戚将军从南洋送回奇珍异宝,说是在吕宋发现了亩产千斤的'番薯',己命人试种......"

听着这些好消息,苏彦忽然想起前世读过的历史。那个时空中,明朝最终在内忧外患中灭亡。而如今,这个被他改变的世界线,正朝着未知的方向前进。

"平安啊,你说后人会如何评价这个时代?"

"小的不懂这些。"老仆憨厚地笑了,"只知道现在百姓能吃饱饭,当兵的能领足饷,就是好世道。"

朴实无华的评价,却让苏彦眼眶发热。是啊,无论什么改革,最终不都是为了这个简单的目标吗?

夜风渐起,卷着细碎的雪花扑打在脸上。苏彦紧了紧大氅,望向更远的夜空。前路或许还有风雨,但这个古老帝国的新生,己经势不可挡。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