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悬疑 > 时空裂缝之穿越 > 第55章 穿越天龙55

第55章 穿越天龙55

我在书中看到过,苏州城里有个叫王麻子的乞丐,想从三袋升到西袋。帮规要求他必须背诵一百条帮规,还得能说出城里每个富户门前的对联,更要记住城中所有暗道的位置。考了整整三天,王麻子才通过考核。

不光是升级难,违反帮规的惩罚也很严厉。曾听闻丐帮一个五袋堂主贪了帮中的银钱,被人告到帮主那里。帮主立即召集开堂审理,当场打断了那人的腿,撤去布袋,逐出帮门。

最有意思的是丐帮的收入分配制度。每个乞丐要把当天要来的钱粮分成西份:一份上交帮中,一份交给地盘主事,一份存进"公共钱袋",剩下的才归自己。这个"公共钱袋"是用来救济生病的帮众,或者帮遇到困难的弟兄。

据说某地的丐帮发明了一套暗号。在墙上画个圈是说这家好要饭,画个叉就是说这家人不好惹。还有各种手势和暗语,都记在一本叫《丐经》的秘本上”。

多多听得目瞪口呆,道:“没想到做乞丐还有这么多的门道和规矩”。

顾华安道:“其实,丐帮也有不为人知的黑暗面。书中有记载,比如前朝时,某年冬天,苏州城外发现了一具无名尸体。官府查明,死者是当地的一个富户。最后查出,竟是一群乞丐所为!原来,这伙乞丐发现这家经常施舍,便把这里当成了固定的要饭点。后来这户人家忽然不再施舍,乞丐们一怒之下,竟然下了毒手”。

多多道:“这群乞丐太坏了,就是忘恩负义”。

顾华安道:“我爸爸曾经对我说过,要警惕过度施恩,避免斗米恩,升米仇。以免善意被恶意反噬。

很多时候,别人帮我是情分,不帮我是本分,反之也是一样。

过度的付出,一旦停止,很容易换来对方的怨恨。

多多疑惑的道:“为什么会这样呢”?

顾华安道:“其实人性很复杂,很多人的人性都有些弱点。有的人就是这样,当他习惯了接受你的帮助,他会逐渐将这种帮助视为理所当然。而当这种帮助有变化时,他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不是反思自己的依赖,而是迁怒于施助者。

同时,施助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因为善良或者怕破坏关系,不断让步,却忽略了自己的边界。这种没有原则的付出,最后受伤的往往是自己。

而且,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种自我道德绑架,觉得不继续就是自己不好,却忘了这本就不是我们的义务。

所以,爸爸告诉我说,我们要有善良的底线。帮助别人是美德,但不是无限制的。我们要分清哪些是真正值得我们付出的人,哪些是在利用我们的善良。

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让对方产生过度的依赖,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和能力。不要害怕拒绝会破坏关系,如果一段关系是建立在无节制的索取上,那这样的关系不要也罢。

还有,我们要守护好自己的边界,让自己的善意给对的人,这样才能避免 “斗米恩,升米仇” 的悲剧,让自己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活得更自在、更快乐”。

多多无比佩服的道:“你爸爸说得真对,以前总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听完你爸爸说的话,我看到或听到的一些事情里,终于能辨别哪些人是对的,哪些人是错的,也知道以后我要是遇到这一类事情该怎么做了”。

顾华安无比欣慰,觉得应该再对多多进行一下黑暗教育,于是继续道:“在后世,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扬州城里流传着一本《要饭经》。这本经书里记载了各种"要饭"的手段,比如装瘸子、扮哑巴、冒充瞎子。更有甚者,还有专门的"技艺班",教授如何把好好的人装扮成残疾人。

还有一种更阴暗的手段,就是故意制造残疾人。一些丐帮会买来幼童,把他们的手脚弄残,然后逼他们出去乞讨。

一份官府档案记载,有个叫张三的乞丐头子,专门收养孤儿。表面上是做善事,实际上是把这些孩子训练成"职业乞丐"。每个孩子都要背诵一套"说词",学会装可怜。不听话的孩子轻则挨打,重则会被活活打死。

城里的丐帮会划分"要饭地盘"。每个地盘都有专门的管事,外地来的乞丐若要在此要饭,必须先交"地盘费"。

这些地盘的划分也很有讲究。寺庙门前、茶馆酒肆、富户宅院,都是最抢手的地盘。一个好地盘的价值,甚至能达到十两白银!为了争夺这些地盘,丐帮之间经常发生械斗。

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丐帮地图"。地图上不仅标注了哪家富户好说话,还记载了各家的作息时间。有的乞丐专门盯着办丧事的人家,因为人家办丧事时最好施舍。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丐帮竟然专门收买官府衙役,打探消息。一旦得知哪家要办喜事或丧事,立刻就派人去"照顾"。若是不给钱,就闹得人家不得安宁。

道光十五年的一个深夜,北京城内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梆子声。城中的衙役们纷纷出动,却找不到贼人的踪影。谁能想到,这竟是当地丐帮立下的大功!

原来那晚有一伙强盗潜入城中,正准备下手偷盗。城里的乞丐发现后,立即敲响了梆子示警。这件事后,北京城的知府特意赏了丐帮一块"协助缉盗"的牌匾。

这可不是个例。早在乾隆年间,扬州城的丐帮就和官府达成了默契。白天这些乞丐在街头要饭,晚上就化身"暗哨",帮官府盯梢可疑人物。一旦发现情况,立即通过特殊暗号通知官府”。

多多道:“为什么丐帮愿意帮官府做事呢”?

顾华安道:“看看嘉庆年间发生在苏州的一件事就明白了。

当时苏州城来了一批外地乞丐,和本地丐帮发生了冲突。本地丐帮立即找到了地方官,说这些外地人里混进了逃犯。官府一查,果然抓到了两个通缉犯。

从此以后,官府对本地丐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