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茹的老家在昌平东边,挨着顺义的秦家屯,放后世就是北六环外面点。
村里有二十多户一百多口子人,主要就是张、秦两家族人。
最初住在这里是的秦姓人家,张家是后来迁过来的,因而得名。
至于秦淮茹,也是周围村子里数得着的,长得水灵的姑娘。
其实早两年周围村子,包括村里张家就有不少年轻后生看到秦淮茹就走不动道,纷纷向秦怀远家提亲,想要娶了这姑娘。
不过生在西九城周围,或许小时候耳闻目染知道南边就是西九城,是国内最繁华的城市,所以对于这些上门提亲的,秦淮茹都不是很满意。
是的,她希望能嫁到城里去,听说那里面住的人都能穿着丝绸做的,好看的衣服,也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耕地,只是在工厂做工就能养活一家人。
其实小时候她就知道自己长得俊俏,用村里那些妇人的话说,一看就是该嫁进城里做太太的人。
虽然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是执行上肯定不严,有权有势的人家都是妻妾成群。
对于秦家来说,如果家族里有人能嫁到城里做官太太,哪怕是小妾,那也是很乐意的。
最起码,他们家族都会得到这家人的庇护,鸡犬升天。
不过从两年前开始,西九城解放了,好像不允许纳妾了,而且还把地主抓起来批斗,田地也按照各家人口分配下来了,大家的日子都过的好起来的。
按说,这样的情况下,秦淮茹选择村子或者周围家庭条件好的人家也是不错的。
各家都是有房有地,和过去让人羡慕的地主老爷似的。
虽然条件还是没太好,但相比过去也是有天壤之别了。
只不过,让秦怀远夫妻失望的是,自家闺女依旧不想留在村里,而是坚持想要嫁进城去生活。
不得己,只好托人进城的时候找媒婆,把自家情况说了下,希望能在西九城里找个姑爷儿。
第二天一大早,张媒婆就收拾一番出门,踏上开往顺义的客车。
等车到站,又下来找了辆驴车往秦家屯赶。
放后世,这点距离不算啥,可在交通不方便的五十年代,可就要了张媒婆的命。
出门打扮的花枝招展,在气包车上摇了俩小时,妆算是白化了,头发也有些乱。
这会儿还没有对人民内部进行清理,所以媒婆还是按照以前的习惯在做。
等上两年,媒婆都被街道办收编以后,就不允许再按照传统穿着去说媒了。
坐在驴车上,张媒婆还在那儿撇嘴,周围都是光秃秃的荒地,连看风景的兴趣都没有。
“这也太远了,怎么就想着嫁城里。”
张媒婆嘴里嘟囔道,要不是昨天龙老太太给了五千块钱,他真想打道回府不干了。
“您是城里的媒人吧,这是给谁家说亲来着。”
拉车的老头听到张媒婆说话,这才开口问道。
“哦,对了,你知道前面秦家屯的情况吗?”
张媒婆开始询问起来,毕竟和这边不熟悉,如果能找到熟悉秦家的人,打听下秦淮茹的情况就挺好,免得出差池,她赔不起。
“知道啊,我就住旁边沙河沟。”
老头笑着说道。
“那个,听说秦家屯里有个姑娘叫秦淮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