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人 > 重生:我成了正阳门下韩春明 > 第十七章:纽约初遇

第十七章:纽约初遇

纽约肯尼迪机场,韩春明拎着行李走出海关,迎面而来的是刺眼的阳光和嘈杂的人声。

机场大厅里,各色人种匆匆穿行,广播里播放着英语、西班牙语的通知,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香水混合的陌生气味。

"韩先生!这里!"

一个戴着眼镜的亚裔青年举着写有他名字的牌子,在接机人群中格外显眼。

韩春明走过去,对方立刻伸出手:"林志明,霍华德教授的研究助理,负责来接您。"

林志明约莫二十五六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穿着整洁的衬衫和牛仔裤,看起来干练而友善。他帮韩春明推着行李车,边走边介绍纽约的情况。

"教授临时有个会议,让我先带您去住处安顿。明天他会亲自带您参观实验室。"

走出机场,韩春明第一次见到了纽约的街景——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车流如织,远处曼哈顿的高楼大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与1978年北京低矮的平房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次来美国?"林志明问。

"嗯。"

"别紧张,适应几天就好了。"林志明笑着说,"我刚来时连超市都不敢进。"

他们乘坐黄色的出租车前往哥伦比亚大学。

路上,林志明热情地介绍着沿途的地标和学校的情况。韩春明一边听,一边观察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街边的广告牌、商店的橱窗、行人的穿着,无不透露着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到了,这就是您的公寓。"

车子停在一栋红砖建筑前。

公寓位于晨边高地,距离哥伦比亚大学只有两个街区,环境安静而便利。

林志明帮他把行李搬进三楼的一个单间公寓——虽然不大,但设施齐全,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小厨房。

"这是学校给访问学者的标准配置。"

林志明递给他一把钥匙,"楼下有洗衣房,拐角是超市,生活很方便。对了,这是您的临时学生证和校园地图。"

韩春明道过谢,林志明又交代了几句才离开。

关上门,韩春明长舒一口气,终于有机会仔细打量这个暂时的"家"。

公寓约十五平米,一张单人床,一个书桌,一个小沙发,墙上挂着纽约市地图。窗户朝东,阳光透过薄纱窗帘洒在地板上,温暖而明亮。

他放下行李,从贴身口袋里取出周晓白给的铜钱和纸条。

铜钱温润如初,纸条上的地址是纽约大学附近的"华夏书店"。

按照周晓白的说法,她表哥每周六都会在那里帮忙。

韩春明将这两样东西小心地收进抽屉,然后取出那本《东方陶瓷艺术》,翻到扉页。周晓白清秀的字迹映入眼帘:

"异国他乡,望君珍重。——晓白"

简单的八个字,却让他心头一暖。

第二天早晨,韩春明按照地图找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考古学系。校园里绿树成荫,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与现代教学楼相映成趣,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走在石板路上,有说有笑。

"韩!欢迎来到哥大!"

霍华德教授远远地就张开双臂迎上来。

他穿着标志性的粗呢西装,银灰色的头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蓝色的眼睛里满是热情。

"教授,感谢您的邀请。"韩春明用英语回答。

"你的英语比我想象的好!"霍华德惊喜地说,"看来不需要语言课程了。"

他亲自带韩春明参观了实验室和图书馆。

考古学系的设施让韩春明大开眼界——先进的光谱分析仪、3D成像设备,还有藏书丰富的东亚文物专柜,这些都是1978年的中国难以企及的。

"这是你的工作台。"霍华德指着一个靠窗的位置,"主要任务是协助我整理中国青铜器的资料,特别是商周时期的铭文研究。"

韩春明点点头,目光却被隔壁办公室墙上的一幅画吸引——那是一幅中国山水画的复制品,笔法苍劲,墨色淋漓,风格与《溪山雨意图》极为相似。

"喜欢这幅画?"霍华德注意到他的目光,"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复制品,真迹在台北故宫。我的一位老朋友特别钟爱黄公望的作品。"

"您的老朋友是?"

"威廉·约翰逊,东亚艺术收藏家。"霍华德笑着说,"他下周会来纽约参加拍卖会,我可以介绍你们认识。"

韩春明心中一动。收藏家?或许能从这个约翰逊身上找到一些线索。

参观结束后,霍华德带他去教职工餐厅吃午饭。

餐厅里,霍华德向几位同事介绍了韩春明,其中一位亚裔女性格外引人注目。

"这位是李敏贞博士,韩国裔,我们系的陶瓷专家。"霍华德介绍道,"敏贞,这就是我常提起的韩春明,对青铜器很有研究。"

李敏贞约莫三十出头,穿着简洁的米色套装,黑发挽成一个优雅的发髻。她微笑着伸出手:"久仰大名,霍华德教授一首称赞您的眼力。"

韩春明与她握手,注意到她手腕上戴着一只古朴的玉镯,品相极佳,应该是明代的作品。

"李博士的玉镯很特别。"他忍不住说道。

李敏贞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您懂玉器?"

"略知一二。"

"这是我祖母传下来的,据说来自中国皇宫。"

李敏贞轻轻转动手腕,"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来我的实验室看看其他藏品。"

霍华德大笑:"看看,这就是学者之间的默契!敏贞很少主动邀请人去她的'宝库'。"

午餐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回到办公室,韩春明开始整理霍华德给他的资料。

工作并不复杂,主要是将一些中文考古报告翻译成英文,并标注其中的青铜器术语。

下午三点,林志明来敲门:"韩先生,您的电话。"

韩春明跟着他去了系办公室,拿起听筒:"喂?"

"是韩春明吗?"一个男声用中文说道,"我是周晓白的表哥,陈志远。"

韩春明立刻打起精神:"陈先生您好,晓白提到过您。"

"听说你到纽约了?今晚有空吗?我想请你吃顿饭,顺便把晓白托我带的东西给你。"

两人约好晚上七点在"华夏书店"见面。挂断电话,韩春明看了看表,还有三个小时。他决定先去校园附近的银行兑换一些美元,然后熟悉一下周边环境。

傍晚的纽约华埠热闹非凡。霓虹灯闪烁的中文招牌,街边摊贩的叫卖声,空气中飘荡着炒菜和烤肉的香气,让韩春明恍惚间有种回到北京的错觉。

"华夏书店"位于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店面不大,但橱窗里整齐地陈列着中文书籍和文房西宝。

推门进去,铃铛清脆地响了一声。

"欢迎光临。"

柜台后站着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男子,约莫二十七八岁,面容与周晓白有几分相似。

看到韩春明,他眼睛一亮:"韩春明?我是陈志远。"

两人握手寒暄。陈志远比想象中健谈,他关店后带韩春明去了附近的一家粤菜馆。

"晓白在信里把你夸得天花乱坠。"陈志远笑着给韩春明倒茶,"说你是北大最年轻的文物专家。"

韩春明有些不好意思:"她过奖了。我只是运气好,遇到了好老师。"

菜上齐后,陈志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信封:"这是晓白让我转交给你的。"

信封里是一封信和几张照片。

信是周晓白写的,内容主要是她在北京的最新发现——马老确实去了香港,而且通过特殊渠道联系上了赵守义。

照片则是周晓白从她爷爷的旧相册里找到的,上面清晰地显示马三保、周世安和赵守义三人在1948年的合影。

"晓白说这些可能对你有用。"

陈志远压低声音,"她还让我告诉你,马三保和赵守义的关系不简单,要你千万小心。"

韩春明仔细查看照片。

这张比他在上海找到的更清晰,能清楚地看到三人站在码头,背后是"海星号"轮船,赵守义手里还拿着一个长条形的木盒。

"这个盒子..."韩春明指着照片。

"晓白也注意到了。"陈志远点点头,"她猜测里面可能就是《溪山雨意图》的真迹。"

饭后,陈志远带韩春明参观了纽约大学附近的街区,并给了他一份详细的纽约生活指南。

"有任何需要都可以找我。"

分别时,陈志远拍拍韩春明的肩膀,"晓白就像我亲妹妹一样,她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

回到公寓己是深夜。韩春明将照片和信小心地收好,然后取出周晓白送的铜钱,在灯光下细细端详。

铜钱上的"乾隆通宝"西个字在异国的夜晚显得格外亲切。

窗外,纽约的灯火依旧璀璨。

韩春明站在窗前,望着远处曼哈顿的摩天大楼,思绪却飘回了北京的未名湖畔。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