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
黄浦江的风裹挟着潮湿的气息扑面而来,韩春明站在和平饭店门口,望着对岸浦东低矮的平房和稀疏的灯光。
与后世高楼林立的金融中心相比,此时的浦东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农田,而外滩这些充满殖民风格的建筑,则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象征。
他紧了紧肩上的帆布包,里面装着护照、录取通知书和周晓白给的那本《中国艺术史》。
按照计划,明天上午去美国领事馆面签,今天下午则要去福州路寻找那位"王掌柜"。
福州路是上海著名的文化街,旧书店、文物商店林立。韩春明循着地址,找到了一家名为"墨香斋"的小店。店面不大,橱窗里摆着几本旧书和文房西宝,门楣上挂着的木质招牌己经有些褪色。
推门进去,铃铛清脆地响了一声。店内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墨汁混合的独特气味。
一个戴着圆框眼镜的老者坐在柜台后,正就着台灯修补一本破旧的线装书。
"随便看看。"老者头也不抬地说。
韩春明环顾西周,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各类古籍和旧书,从民国期刊到明清刻本应有尽有。
他走到柜台前,轻声道:"请问是王掌柜吗?周世安先生让我来找您。"
老者的手顿了一下,缓缓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如鹰,上下打量着韩春明:"周世安?他死了快三十年了。"
"我是他的...学生的学生。"韩春明谨慎地回答,"他生前说,如果有困难可以来找您。"
王掌柜盯着他看了几秒,突然站起身:"跟我来。"
他领着韩春明穿过狭窄的过道,来到后院一间隐蔽的小屋。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墙上挂着一幅上海老地图。
"坐。"王掌柜关上门,声音压低,"周世安的学生?叫什么名字?"
"韩春明,北大学生。"
"证明呢?"
韩春明想了想,从包里取出那本《中国艺术史》,翻到夹着纸条的那页:"这是...他孙女给的。"
王掌柜看到纸条,眼神明显柔和下来:"晓白那丫头还好吗?"
"挺好的,在北京读书。"
老人长叹一口气,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周世安临走前放在我这的东西,说有一天会有人来取。"
纸袋里是一本薄薄的笔记本和几张老照片。
韩春明翻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1948年香港各大古董店的地址、联系人和交易记录,其中"宝鉴斋赵守义"的名字反复出现。
"这是什么?"
"周世安的香港联络网。"王掌柜点燃一支烟,"当年他去香港前,把这些交给我保管,说如果三年内他没回来,就等合适的人来取。"
韩春明仔细查看笔记,发现最后一页写着一个地址:??"九龙弥敦道132号,安全箱417,密码194812"?。
这与他从铜镜中发现的字条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多了密码!
"您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王掌柜摇摇头:"周世安做事一向谨慎,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他吐出一口烟圈,"不过...我听说他当年在香港存了件重要的东西。"
"什么东西?"
"不清楚,但肯定与文物有关。"
王掌柜压低声音,"你既然是他孙女信任的人,又准备去美国,或许能帮上忙。"
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破旧的《红楼梦》,从夹页中取出一张名片:"这是我香港表弟的联系方式,他在荷李活道开杂货店,认识不少圈内人。到了美国,你可以通过他联系赵守义。"
韩春明接过名片,上面用繁体字印着"永昌杂货"和一个香港电话号码。
"谢谢您。"他郑重地将名片和笔记本收好,"还有什么我需要注意的吗?"
王掌柜沉思片刻:"两件事。第一,别相信马三保;第二,赵守义有个习惯——每年七月会去伦敦参加亚洲艺术周。"
第二天上午,韩春明来到美国驻上海领事馆。
与后世严格的安检和漫长的排队不同,此时的领事馆门可罗雀。他递上材料,很快被叫到一个窗口前。
签证官是个金发碧眼的年轻女士,说着流利的中文:"韩先生,哥伦比亚大学的访问学者?"
"是的。"韩春明递上霍华德教授的邀请函和学校的批准文件。
签证官翻阅材料,随口问道:"你的研究方向是?"
"中国古代青铜器。"
"哦?"签证官来了兴趣,"我大学时修过亚洲艺术史。
能说说商周青铜器的特点吗?"
韩春明松了口气——这是他的专业领域。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青铜器的器型、纹饰和铸造工艺,还特意提到几个著名的馆藏珍品。
签证官听得入神,不时点头:"霍华德教授眼光不错。"她在护照上盖了章,"祝你学业顺利,韩先生。"
就这样,不到二十分钟,签证顺利通过。走出领事馆,五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韩春明却感到一丝不真实——一切顺利得超乎想象。
拿到签证后,韩春明还有三天时间才需要返回北京。他决定好好探索一下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
走在南京东路上,满眼都是蓝色灰色的中山装,偶尔有穿着时髦的年轻人经过,引来路人侧目。国营商店的橱窗里陈列着缝纫机、自行车等"奢侈品",门口排着长队。
拐进一条小巷,韩春明发现了一家不起眼的旧货店。
出于职业习惯,他走进去逛了逛。店里大多是些破旧的日用品,但在角落里,他发现了一摞发黄的旧杂志。
翻检间,一本1948年的《申报画刊》吸引了他的注意。
翻开内页,一张合影让他呼吸一滞——周世安和赵守义站在一艘轮船前,与周晓白给他的照片是同一场景,但这张更完整,能看到船名"海星号"和背景中的码头标志。
更令人震惊的是,照片角落里还站着一个年轻人,虽然只露出侧脸,但那熟悉的轮廓...
"马三保?"韩春明差点脱口而出。
年轻的马三保,穿着西装,正与一个外国商人交谈。
照片说明文字只提到"沪上收藏家周世安赴港前留影",完全没有提及赵守义和马三保。
"老板,这本多少钱?"韩春明强作镇定地问。
柜台后的老头瞥了一眼:"五毛。"
韩春明立刻付钱,小心地将杂志收好。走出店铺,他的心跳仍然很快。马老、周世安、赵守义,这三个人早在1948年就有交集,而马老却从未提及...
返回北京的火车上,韩春明反复翻看新发现的照片和笔记。
周晓白的爷爷显然预见到了危险,才会将线索分散藏在铜镜、书店和照片中。
而马老与赵守义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
"九龙弥敦道132号,安全箱417"——这个地址反复出现,必定是关键所在。但1978年的中国大陆普通公民根本无法前往香港,除非...
韩春明望向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思绪飘向大洋彼岸。
或许到了美国后,他能通过王掌柜的表弟联系上赵守义,甚至亲自前往香港一探究竟。
火车隆隆前行,窗外的景色逐渐从江南水乡变为华北平原。
韩春明着周晓白送的那本《中国艺术史》,想起她阳光下灿烂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无论前路多么曲折,他一定要解开这个谜团,不仅为了周晓白,也为了那些流落海外的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