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秦朝,秦代的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所谓“百代皆行秦政制”,这并不是一句空话,除了大家熟悉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秦朝所建立的赋税徭役并行制,也为后世的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模版。赋税徭役并行制,是以田租、口赋和其他杂税(工商税、资源税等)构成,并辅以徭役制度。
田租,顾名思义,就是收取田地租金的意思。田租是秦朝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以粮食征收为主,当时秦政府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为收取田租,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因而主要的纳税人有自耕农、地主、承租农、雇农等。
秦除按地收租外,还论户取赋,也就是所谓的口赋,即人头税。农民户数的多少首接影响户赋收入,所以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就明确规定:"农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仓律》还规定了庄稼成熟后,国家收取多少地租,史称"收泰半之赋"。至于这个50%的税率还有待商榷。
由于采取重农抑商的发展策略。当时的商业并不发达,工商税并不是主要来源,而盐铁又属于官家专营,资源税的征收也只是对内的官家企业,老百姓也很少承担这方面的税收。
徭役制度,简单理解就是免费帮国家干活,而且是强制性的。秦代的徭役制度极为严苛,包括更卒(每年一个月本地劳役)、正卒(成年男子服兵役两年,一年在郡县,一年在京师或边疆)、戍卒(长期守卫边疆)。还有就是,如果幸运被分配到京师地区,那么食宿还能够被官家承包。如果被分配到边疆或者本地劳役,那吃住还需要自己解决,所以劳役对于古代的中国老百姓是很苦的。
秦代赋税的征收管理也具有中央集权的特性,分为西级管理结构,中央—郡—县—乡,具有严格的税收征管方式。
首先,秦代的赋税征收由中央政府首接控制,具体由丞相系统下属的“治粟内史”主管全国的财政税收事务。地方层面,由郡县两级行政系统负责具体的赋税征收和管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县以下设有乡、里等基层组织。在管理上,各级政府要严格对所辖土地、人口进行定期调查和登记,也就是户籍登记和土地丈量,以此作为征税依据。这种自上而下的税收管理模式使中央能够准确掌握地方的赋税情况,确保税收来源的稳定。
插句题外话,秦代对户籍管理相当严格,所有的百姓必须登记入籍,详细记录姓名、性别、相貌特征、财产情况等信息,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编组,一人逃税全组连坐。每年8月要进行户籍核查,更新户籍信息,人口迁徙需要官方改籍,私自脱籍者格杀勿论。所以,网络小说中穿越到古代的主角,如果你没有解决好户籍问题,那运气好点发配充军,运气差的就只能阴阳相隔了,以后穿越最好能设定穿越到官宦商贾之家,普通老百姓的话估计第一天能不能活着都是问题。
其次,征收对象主要包括土地、人口与劳役。土地税称为“田租”,通常按什一之法征收,即农民需将产量的十分之一交纳给国家。人口税则包括“口赋”和“算赋”,对象为15岁以上的成年男子,按人头征收布帛、粮食或铜钱等实物。秦政府还征收“更赋”与“徭役”,要求百姓在规定时间内服劳役或缴纳替代性赋税。如果没有缴纳足够的赋税,就需要以劳役冲抵税款。
在征收方式上,秦代实行实物与货币并行的税收形式。赋税多数以实物形式缴纳,如粮食、丝绸、金属等,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也接受钱币缴纳。税收的运输和管理则由专门的官吏负责,如“仓官”负责粮仓管理,“传输官”负责税赋转运,确保赋税能够及时从地方运至中央。
为了保障征收效率,秦代还设有严密的奖惩制度。赋税征收过程中,一旦发现百姓逃税或官吏贪污,即依法重罚。秦律中明确规定了赋税征收时间、数量及处罚标准,地方官吏若徇私舞弊,轻则罢官,重则处刑。此种严法使赋税征收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与执行力。
从上述中就可以看出,秦代己经建立起规范的税收标准和税收征管制度,并且这种中央集权制下的税收制度成为往后中国历朝历代的制定模版,时至今日仍然以此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