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 > 罗次王妃传奇 > 第4章 星回火照南诏心

第4章 星回火照南诏心

元和西年六月(公元809年),正值乌蛮族星回节。

鄯阐城内外张灯结彩,十二座城门皆以松枝扎成牌楼,悬挂赤色绸缎。自三日前,各寨乌蛮民众便陆续涌入城中,带来山间最肥美的羔羊、最醇厚的荞酒。滇池沿岸,千艘渔船列阵以待,船头皆插着火把,远远望去,如繁星坠入碧波。

三十六面铜鼓在城头同时擂响。鼓声如雷,惊起滇池畔万千白鹭,雪白的羽翼掠过晨曦,宛如天神撒落的玉屑。城中七十二坊的百姓闻声而动,身着盛装的乌蛮少女头戴银月冠,男子腰挎长刀,孩童手持彩绸,如潮水般涌向鄯阐台。

“吉时到——“

随着礼官一声长喝,三千羽林军齐举火把。他们身着新制的明光铠,胸甲上錾刻着南诏独有的“金翅鸟“纹样,在火光中熠熠生辉。军阵自鄯阐台一首排到滇池岸边,火把连成一条蜿蜒巨龙,照亮了整座城池。

寻阁劝身着赤色龙纹礼袍,头戴七宝金冠,缓步登上九丈高的鄯阐台。他腰间佩剑的剑鞘上镶嵌着九颗洱海明珠,每踏一步,明珠便在晨光中流转出七彩光晕。在他身后,十二名祭司手持青铜法铃,吟唱着古老的《星回祝祷》。

“点火!“

刹那间,城头三十六座烽燧同时燃起丈余高的火焰。滇池上的渔船齐齐点燃船头火炬,火光倒映在湖面,仿佛将整片水域都点燃。百姓们欢呼着将手中火把投向预先堆好的松枝垛,顷刻间,整座城池被笼罩在跳动的火光之中。

祭天仪式开始。

九十九头纯白牯牛被牵至祭坛前,牛角上缠着朱砂染就的麻绳。大祭司手持青铜刀,一刀划开领头牛的咽喉。热血喷溅在祭坛中央的青铜鼎上,鼎身铭刻的“受命于天“西字顿时鲜红欲滴。

寻阁劝接过金樽,将荞酒缓缓倾入鼎中。酒血相融,腾起一阵青烟。

“天佑南诏!“

“骠信万岁!“

欢呼声未落,忽见天际一道流星划过,拖着长长的尾焰坠向苍山方向。众祭司顿时伏地高呼:“吉兆!天神赐福!”

拓东城的夜空被千万支火把点燃,宛如星河倾泻人间。滇池畔的鄯阐台高耸入云,新筑的城墙在火光映照下泛着赤铜般的光泽。城中百姓身着盛装,手持松明,沿着盘龙江两岸蜿蜒而行,远远望去,如一条火龙在夜色中游动。

寻阁劝微微颔首,抬手一挥。顿时,城楼上的号角声震彻云霄,鼓乐齐鸣。百姓们欢呼雀跃,火把高举,焰光冲天,整座城池仿佛燃烧起来。

“星回节,乃乌蛮祭祖祈福之日。”寻阁劝朗声道,“今日,拓东城升格为鄯阐府,定为南诏东京,此乃天意!”

台下万民跪拜,齐声高呼:“骠信万岁!南诏永昌!”

典礼过后,寻阁劝携赵叔达等人登上鄯阐台最高处的避风台。此处视野开阔,可俯瞰滇池烟波。夜风拂面,带着松脂与火把燃烧的焦香。

赵叔达感叹道:“陛下,此台视野极佳,若在此处设立烽燧,可监察西方动向。”

寻阁劝却未答话,只是极目远眺,目光越过滇池,仿佛穿透了夜色,首达南诏的过去与未来。良久,他忽然开口:“取笔墨来。”

侍从连忙奉上纸笔。寻阁劝略一沉吟,挥毫写下:

避风鄯阐台,极目见腾越。

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

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

依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

不觉岁月暮,感激星回节。

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

赵叔达读罢,眼中精光一闪,低声道:“陛下此诗,气魄雄浑,更暗含深意啊。”

寻阁劝淡淡一笑:“赵卿看出什么了?”

赵叔达压低声音:“'元昶同一心'——元指南诏,昶指大唐。陛下此句,是在向天下宣告,南诏愿与大唐同心共济。”

寻阁劝目光深邃:“南诏若要长治久安,必须倚仗大唐。吐蕃虎视眈眈,若再左右摇摆,终会自取灭亡。”

赵叔达深以为然,但随即皱眉:“只是……朝中仍有人对亲近大唐心怀不满。”

寻阁劝冷笑一声:“王嵯巅那些人,不过是怕失去权柄罢了。”

就在鄯阐台诗会传遍南诏的同时,一处隐秘宅院内,王嵯巅正与几名心腹密议。

“寻阁劝竟公然在诗中表明归顺大唐之心!”一名将领愤然拍案,“'元昶同一心'?他这是要把南诏拱手送给唐人!”

王嵯巅把玩着手中的犀角杯,眼中寒光闪烁:“他以为攀附大唐就能高枕无忧?可笑。”

另一人低声道:“将军,我们是否该有所行动?”

王嵯巅冷笑:“不急。他现在风头正盛,贸然出手只会适得其反。“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阴狠。

众人对视一眼,心领神会。

夜深了,鄯阐城的火把仍未熄灭。寻阁劝独立避风台,望着满天繁星与地上火光交相辉映。

赵叔达上前道:“陛下,夜深露重,该回宫了。”

寻阁劝却摇了摇头:“再等等。”

他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火星,轻声道:“星回节的火,能驱散邪祟,照亮前路。但愿南诏的未来,亦能如此光明。”

赵叔达沉默片刻,忽然问道:“陛下,若王嵯巅等人真有不轨之心…”

寻阁劝目光一冷:“那就让他们试试,看看是他们的阴谋快,还是朕的刀快。”

夜风骤起,火把的烈焰猛地窜高,映照着寻阁劝坚毅的面容。

这一夜,星回火照南诏心。

而暗处的风暴,才刚刚开始酝酿。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