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言 > 和硕英武听雨双公主 > 第十二章 乾隆得知

第十二章 乾隆得知

长春宫修缮竣工那日,乾隆在新换的楠木匾额下踱步,指尖无意识着袖口的明黄滚边。自从皇后主动交出部分六宫职权,每日晨昏定省都带着温婉笑意,甚至还亲自过问小燕子和紫薇的膳食,这般转变让他既欣慰又疑惑。

"去,把暗卫统领叫来。"皇帝突然停步,紫檀木靴底重重叩击金砖。

半个时辰后,玄衣暗卫单膝跪地,面罩下的脸色比月光更白。殿内寂静得能听见烛芯爆裂声,乾隆把玩着案头的九龙墨玉镇纸,声音听不出喜怒:"皇后近日转性,你当知道缘由?"

暗卫喉结滚动,想起那日在坤宁宫墙外偷听到的对话——永璂稚嫩却冷硬的威胁,皇后崩溃的痛哭,每字每句都像烙铁般刻在他脑海。"禀...禀皇上..."他攥紧腰间软剑,"是十二阿哥...与皇后娘娘长谈后..."

"长谈?"乾隆挑眉,镇纸在掌心转了半圈,"朕的十二子,究竟说了什么?"

暗卫额角沁出冷汗,突然摘下铁面罩。月光照亮他苍白的脸,也照亮了他眼中的忐忑:"十二阿哥以孝贤皇后为喻,首言若娘娘继续行差踏错,百年后恐难享皇后尊荣...甚至...甚至提及容嬷嬷受刑之事,暗示娘娘莫要辜负皇上情谊。"

殿内死寂如渊。乾隆的瞳孔微微收缩,想起前日永璂捧着课业来御书房时,曾不经意说过"母后近日礼佛虔诚",那时他只当是孩子随口一提。此刻回想,少年眼中分明藏着与年龄不符的深意。

"不亏是朕的嫡子。"皇帝突然仰头大笑,笑声震得梁间铜铃叮咚作响。他大步走到窗前,望着坤宁宫方向闪烁的灯火,眸中泛起骄傲的光,"有魄力,有担当!竟能劝动皇后...这份胆识,不输成年皇子!"

暗卫悄悄松了口气,却见乾隆突然转身:"传旨,赐十二阿哥御用端砚一方,再拨二十名御前侍卫归他调遣。"皇帝着腰间九龙玉佩,喃喃自语,"永璂这孩子...该好好栽培了。"

当夜,永璂正在灯下研读《资治通鉴》,忽闻太监尖着嗓子宣读圣旨。捧着沉甸甸的端砚,少年望向窗外高悬的明月,想起那日母亲含泪点头的模样,嘴角不自觉扬起。宫墙外,更夫的梆子声悠悠传来,惊起一群夜枭,却惊不破紫禁城今夜的祥和。而此刻的养心殿内,乾隆展开江南漕运奏折,提笔时却又搁下——他决定明日早朝,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好好夸奖自己这个聪慧过人的嫡子。

次日清晨,太和殿金顶映着朝霞,群臣鱼贯而入。乾隆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下方列班的大臣,嘴角不自觉地噙着一抹笑意。当礼部尚书上奏完例行事务后,乾隆轻轻敲了敲御案,声音沉稳而有力:"众爱卿,今日朕要与你们说件事。"

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寂静,大臣们纷纷抬头,揣测着皇帝这番话背后的深意。乾隆清了清嗓子,目光落在站在末位的永璂身上,少年虽身形尚未长成,却己褪去了几分稚气,昂首挺胸的模样颇有皇家风范。

"十二阿哥永璂,近日所作所为,令朕甚感欣慰。"乾隆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皇后性情转变,六宫和睦,皆因永璂以孝悌之道,开解劝导。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识与担当,实乃我大清之福!"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王公大臣们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惊讶与赞叹。领班军机大臣傅恒率先出列,行礼道:"陛下,十二阿哥仁孝聪慧,实乃天家祥瑞。臣等恳请陛下重赏,以激励宗室子弟!"

其他大臣纷纷附和,一时之间,赞颂之声此起彼伏。永璂跪在地上,心跳如擂鼓。他从未想过,那日与母亲的一番长谈,竟会得到皇阿玛如此高的赞誉。抬头望去,乾隆眼中满是慈爱与骄傲,这让他眼眶微微发热。

齐志高站在文官队列中,望着少年意气的永璂,心中暗自感叹。他想起这些日子在宫中的见闻——永璂时常带着课业向他请教,谈论起治国之道时虽显青涩,却不乏独到见解。此刻见少年获此殊荣,他由衷为其感到高兴。

而在后宫,小燕子听闻此事,拉着紫薇就往养心殿跑。"皇阿玛居然当众夸奖十二弟!"她蹦蹦跳跳,"我就说那小子有出息!走,咱们去给他送贺礼!"紫薇笑着摇头,任由小燕子拽着自己,鬓边的珠花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当晚,乾清宫内摆下家宴。永璂坐在乾隆身侧,面前摆满了他最爱吃的菜肴。皇后看着儿子,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与往日的冷厉截然不同。乾隆举起酒杯,笑道:"璂儿,今为宗室子弟立了个好榜样。来,满饮此杯!"

永璂慌忙起身,恭敬地端起酒杯:"儿臣不敢居功。皇额娘深明大义,才是后宫之福。儿臣不过略尽孝心罢了。"这话让皇后眼眶泛红,乾隆更是大笑,连道"好!好!"

宴罢,永璂独自漫步在御花园。月光洒在太湖石上,树影婆娑。他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暗暗发誓:定要不负皇阿玛期望,将来做个顶天立地的皇子,护佑大清江山,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睦。而在不远处,小燕子和紫薇躲在树后,见他走远,才悄悄现身。

"十二弟现在可威风了!"小燕子感叹道。紫薇笑着点头:"是啊,不过他还是那个会为我们打抱不平的十二阿哥。"两人相视而笑,清脆的笑声在静谧的夜里传得很远,很远......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