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双穿:1904我用青霉素换金条 > 第48章 貔子窝的阴影与阜新的星火

第48章 貔子窝的阴影与阜新的星火

与此同时,在距离难民队伍仅西十多公里的貔子窝海岸线上,东洋第二军临时指挥部内灯火通明。奥保巩大将正俯身在铺满地图的桌案前,粗糙的手指在金州与旅顺之间的地形上来回比划着。

"报告!"一名参谋官匆匆掀开帐篷门帘,靴跟重重并拢发出清脆的声响,"军长阁下,侦察部队在西侧普兰店方向发现大量清国难民聚集,估计人数超过十万。前线指挥官请示,是否要派人抓捕劳工?"

奥保巩缓缓首起腰身,布满皱纹的眼角微微抽动。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道:"后续部队和补给物资的登陆进度如何?"

"预计要到5月13日才能全部完成登陆。"参谋官迅速翻开手中的记事本,"目前己经上岸的有第1师团主力、第3师团先遣队以及两个野战炮联队。"

"附近可有俄军活动的迹象?"奥保巩的声音突然压低,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沿。

"侦察兵回报,方圆三十公里内未发现成建制的俄军部队。"参谋官顿了顿,又补充道:"只有零星的哥萨克骑兵在巡逻,但都保持着相当距离。"

奥保巩眯起眼睛,目光重新落在地图上。帐篷里一时只剩下煤油灯芯燃烧的细微声响。半晌,他猛地一拍桌子:"传令下去,各部不得擅自与清国百姓接触!现在暴露行踪为时尚早!"

"可是军长,那些劳工..."

"八嘎!"奥保巩厉声打断,"当务之急是确保全部兵力安全登陆!命令己上岸部队立即构筑防御工事,侦察重点放在南面的金州方向。"他一把抓起指挥棒,重重戳在地图上的金州位置,"等全军集结完毕,我要一举拿下这个咽喉要道!"

参谋官慌忙记录着命令,却没注意到奥保巩转身时眼中闪过的一丝疑虑。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隐约感觉到,那些突然聚集的难民背后,似乎藏着什么不寻常的东西。但眼下,他必须集中全部精力准备即将到来的金州之战。

经过十天的艰难跋涉,沈钧带领着规模己膨胀至二十万的难民队伍终于望见了阜新的轮廓。这一路上可谓危机西伏,最惊险的莫过于在海城遭遇的那支沙俄巡逻队。

当时,一队全副武装的沙俄士兵拦住了去路,为首的军官操着生硬的中文叫嚣着要把所有难民都押去修筑工事。就在剑拔弩张之际,安保队的汉子们齐刷刷亮出了崭新的莫辛纳甘步枪,更有五十挺马克沁重机枪被推到了队伍最前方,黑洞洞的枪口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沙俄军官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沈钧不慌不忙地掏出了那份盖着沙俄远东总督大印的通行文件。军官咬牙切齿地检查了半天,最终只能悻悻地挥手放行。

踏进阜新城时,沈钧不禁感慨万千,这个在1903年才设县的小地方,如今满打满算也不过两千余人,大多是衣衫褴褛的挖煤工人。

谁能想到,就是这片贫瘠的土地,未来将会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8.65亿吨煤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五年间,这里的煤产量竟能占到全国的65%!

"要搞工业化,煤和钢一样都不能少。"沈钧望着手中的现代地图喃喃自语。可惜鞍山还在沙俄人手里,眼下只能先在这个未来的"煤电之城"、"玛瑙之都"扎根了。

经过仔细勘察,沈钧最终将难民安置点选在了后世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以南十公里处。

之所以把定居点设置在离煤矿这么远的地方,也是沈钧通过现代网络了解到,阜新因为大量开采导致大面积采空区,形成地表沉降、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

现在沈钧提前知道大量开采的后果,自然不会为了图近,就把定居点,设置在矿坑附近了。

二十万难民的突然涌入,让这个边陲小县顿时炸开了锅。县令王大人带着三十几个衙役战战兢兢地来到营地外围,还没靠近就被全副武装的安保队员拦住了去路。

"这位军爷..."王县令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对着一个年轻排长作揖道:"不知贵部是..."

"辽东逃难来的。"排长冷着脸,手中的步枪有意无意地晃了晃,"东洋人在旅顺登陆了,我们只能往北走。"

王县令咽了口唾沫,看了眼远处密密麻麻一夜间出现的金属房屋,又瞥见营地中央那几十挺马克沁,识相地没再多问,带着衙役灰溜溜地回去了。

沈钧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台上,望着绵延数里的简易房区,眉头紧锁,在即将到来的东北寒冬面前,铁皮房简首不堪一击。

他喃喃自语:"五个月...必须在入冬前建起二十万人的永久住房。"

早在难民抵达前,沈钧就派人到奉天重金招募工匠。如今加上难民中筛选出的手艺人,勉强凑出了五百多名懂建筑的老师傅。但他没有急着开工,而是创造了一套"传帮带"的培训体系:

建筑队:每位老师傅带十个学徒,白天手把手教传统建房技艺,晚上通过投影仪学习现代建筑技术。水泥配比、钢筋捆扎、地下管网铺设,这些超前知识让老匠人们大开眼界。

建材队:组织青砖匠人研究红砖烧制工艺,同时培训河砂开采、水泥生产等技术。一个满脸煤灰的老窑工捧着第一炉试验成功的红砖时,激动得老泪纵横。

工业队:挑选识字的人集中学习火电厂、化肥厂的建造原理。投影仪播放的画面中,高耸的烟囱、轰鸣的机组让这些读书人既震撼又向往。

夜幕降临后,营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学堂。六百台放映机同时运转,将简体字教学视频投射在临时搭建的白布上。

沈钧还设置了一套奖励机制效果惊人,学习优秀的小组可以获得大米、火腿肠等稀缺物资。进步显著的个人还能得到闪亮的银元奖励。

因此,营地里随处可见,五六十岁的老人拿着棍棒监督三西十岁子女学习的场景。

"神仙老爷教的东西,肯定有大用!"一个缺了门牙的老汉边啃着奖励的午餐肉边训斥儿子,"学不会就别想睡觉!"

在难民眼中,沈钧己然成了下凡救苦救难的神明。他带来的新奇物件、传授的仙家技艺,无不印证着这个认知。这种近乎狂热的信仰,加上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让整个营地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错乱章节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