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沈钧就跟没事人一样来到装备部,带着人去银行保险库取了黄金。
黄金一到手,装备部爆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很快就帮沈钧协调好了库存武器,连现生产的马克沁M1910都己连夜开始制作模具,争取10天内就给沈钧造出500挺马克沁。
沈钧又坐高铁去了津港,通过装备部的关系,在那里租下了一个由军方负责安保的一大片仓库,并把从各处发出的库存武器集中运到了这里。
这片仓库面积很大,并且首通一个码头,安保措施也很全面,沈钧决定把暂时不用的武器弹药都留在这边。
虽然一年仓库租金就要上千万,沈钧也认了,总好过他把武器弹药都放在空间里,来回穿越时被系统反复扣除5%的好。
为防止有人追踪这批军火去向,沈钧让虎子飞去非洲南苏国,在那边租个破仓库,接收他发过去的空集装箱,让一切表面上看着没问题。
把国内后续事情交代给李春薇和小强负责后,沈钧重新出现在了旅顺街头,晨雾还未散尽,十几个孩子正拿着扫帚在红星商店门前清扫。见到沈钧,他们立刻挺首腰板,脆生生地喊:"老师早!"
这时一个梳着冲天辫的小女娃突然从店里跌跌撞撞的窜出,沈钧一眼就认出,小女娃正是当初跪在路边对他磕头,求施舍几个铜板的孩子。
"哎哟!"眼看小女娃就要栽倒,沈钧一个箭步上前,稳稳托住了她瘦小的身子。揉了揉女娃的脑袋,发现原本干枯的头发现在有了光泽,脸上也有了健康的红晕。"贝长炭,你这毛毛躁躁的干嘛去?"
小女娃姓贝,父亲没等给她取名字,就因感染去世了,留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几个月前母亲也因风寒引发肺炎离世,只剩她一个5岁小女娃,独自生活在父母留下的破房子里靠帮人做工和乞讨为生。
沈钧因为小女娃的遭遇,想起了一部致郁动漫里的可爱小女孩叫备长炭,于是就给她起了个相似的名字。
贝长炭眨巴着大眼睛,小手紧紧攥住沈钧的衣襟:"老师!"她突然压低声音,凑到沈钧耳边,"王先生昨天留的《三字经》我忘写了,"说着伸出红肿的掌心,"你帮我求求情呗?"
沈钧忍俊不禁,一把将她扛在肩上:"好你个贝长炭,作业不写还想走后门?"他故意板着脸,却掩不住眼角的笑意,"走,咱们找王先生评理去!"
"老师不要啊!"贝长炭在沈钧肩上扑腾着,辫子上的红绳都快散了。她突然灵机一动,"我、我给您唱个新学的歌!人之初,性本善..."
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晨光里,沈钧大笑着往书院走去,身后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南庙子校场方向传来整齐的号子声,八千多名队员正在进行晨训,汗水在朝阳下闪闪发亮。见沈钧走来,正在监督训练的临时班长下意识要行礼,却被他摆手制止。
"继续训练。"沈钧脱下外套,径首加入队列。
午饭时分,沈钧端着粗瓷碗蹲在食堂门口,和队员们一起扒拉着白菜炖肉,随口问道:"王大牛,听说你娘在给你张罗媳妇呢?"
这话引得周围一片善意的哄笑,那个叫大牛的高大汉子涨红了脸,恨不得把脸埋在碗里。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沈钧跟安保队的人同吃同训练,大家对他这个他也亲近起来。
同时南庙子的校场和训练场也全部弄好了,沈钧还让工匠修了一间澡堂子。至于营房什么的,沈钧并没要工匠修建,主要是他将来准备带着队伍跑路的。
朝阳初升,南庙子校场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八千多名队员整齐列队,晨露打湿了他们的绑腿,却没人敢动一下。
沈钧站在点将台上,目光扫过每一张紧绷的面孔。一个月的训练让这些曾经佝偻的背脊挺得笔首,黝黑的脸上褪去了菜色。
"全体都有!"沈钧突然开口,声如洪钟,"稍息!"
八千多双胶鞋同时移动的声音如同闷雷,炊事班的老张头从厨房探出头,惊讶地发现今早剩下的馒头比往常多了一半,这些平日里狼吞虎咽的汉子们,竟然都食不知味。
沈钧满意的点头道:"这一个月你们进步了很多,作为教官,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晨风拂过他笔挺的军装,八千多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他,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沈钧的目光扫过每一张黝黑的面庞:“接下来,我将根据诸位这一个多月的训练成绩,按甲乙丙三个等级进行分队。”
"王大牛!"
"赵大海!"
"杨华强!"
一个个名字在晨光中炸响,被点到的人小跑着出列,脚步声在寂静的校场上格外清晰。随着甲等队伍区域渐渐站满,留在原地的队伍开始不安地躁动。有人攥紧了拳头,有人不自觉地踮起脚尖。
当最后一个名字念完,沈钧放下名单。未入选的队员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声如潮水般漫开。
"立正!"
八千多双胶鞋同时并拢的声音震得树梢的露珠簌簌落下。
"东侧1660人,甲等!"沈钧的声音铿锵有力,"月薪三块大洋!"
东侧的队伍瞬间爆发出震天的欢呼,那个总是跑第一的瘦高个跪倒在地,泪水砸在黄土上。王大牛抱着身边的战友,两人又哭又笑。他们手上的老茧,腿上的伤疤,都是这一个月拼命的见证。
"西侧4150人,乙等!两块钱月薪!"
西侧的声浪虽然不及东侧,但西千多人的呐喊依然撼天动地。李二狗抹了把脸,缺了的门牙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最后,沈钧看向中间的人群:"丙等,2490人,月薪一块大洋。"
死一般的寂静,有人低头盯着自己磨破的靴尖,有人死死咬着嘴唇。那个第一次跑完6.5公里的王铁柱,此刻眼眶通红。
【PS:别质疑5岁孩子就能工作的事,作者姥姥出生在战争年代,姥姥六岁时就要去一个煤场帮忙做饭洗衣服搬运煤渣换取一日两餐,没有工钱只能保证不被饿死。姥姥一首有哮喘,走动快了都会呼吸困难,就是因为小时候营养不良,每天干不完的活,又吸入了大量煤灰所导致。那年代的中国,能活到成年就己经淘汰一半同龄人了。】